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年4月27日,“触碰”——寻找生活的温度艺术展在上海方太艺术中心开幕。李昌八、甘晓莹、李殊屹、张江伟、宋沁霖、王硕、何征、白云、刘桃、闪闪、王义高、甄雯、周馨13位专业艺术家和素人艺术家同台亮相,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展现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个性与视角,这是一场以素人艺术家为主的群体亮相,是一个独特的展览与群体,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独具的一种社会样貌与文化现象。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观念的多元化,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变。艺术不再仅仅是精英的专属,而是渗透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表达个人观点和社会态度的重要媒介。“触碰”艺术群展不仅展示了艺术创作者如何通过艺术触碰并反映生活的多样性,也探索了艺术如何作为一种力量,影响并改变社会的认知。
这场艺术展览集合不同背景的艺术家的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日常生活”的文化复杂性。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社会问题的直接回应。展览主题不仅呈现出艺术成为连接个体经验与社会结构的桥梁,也表达着艺术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新角色和新挑战。
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一股不同寻常的潮流正逐渐兴起——素人艺术家,一些未受正规艺术教育的创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纯粹的热情,重新定义了艺术的边界和内涵。当我们回溯过去到19世纪艺术史的革命性事件,包括莫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爱德加·德加等人在内的年轻画家绕开传统的历史画和神话题材主题限制,转而关注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描绘。1874年,他们在巴黎摄影师纳达尔工作室举行了一场独立的展览,这场展览虽然遭到当时艺术权威的严厉批评,但他们的作品如今被视为艺术史上“印象派”诞生的里程碑。
如同我们所处的新时代,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为这类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艺术创作和分享变得前所未有地便捷,艺术的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艺术创作者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建立个人IP,直接与观众对话,无需必须通过传统的艺术机构或画廊的认证与推广。此外,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也为艺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艺术创作者可以在数字空间中轻松创作和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快速生成和分享他们的作品。他们借助工具轻松地拓展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不同媒介、风格和主题进行融合,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的视觉体验。这些现象直接地强调了艺术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它是社会结构与文化动力学的反映。
约瑟夫·博伊斯曾经提出“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这一著名论断不是在说每个人都能够画画或雕塑,而是强调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社会行动来创造艺术,参与社会的塑造。也就是说,艺术创作不仅限于传统的视觉艺术领域,而是包括广泛的社会创新和文化实践。博伊斯还强调艺术的治疗作用,他认为艺术有能力治愈个体和社会。他的许多作品和行为艺术都围绕着如何通过艺术介入改善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例如,博伊斯在卡塞尔文献展上的“7000橡树”项目,不仅是一个艺术装置,也是一个具有深远生态和社会意义的环境保护项目。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博伊斯的理念提供了一种理解艺术作为社会行动的新方式。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与世隔绝的存在,而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反观这次参与《触碰》的艺术创作者,他们的灵感直接源于其日常生活的体验、社会身份的感受和对周遭世界的观察,是对个人社会经验的直观反应,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主动参与和评论。在艺术史的长河中,非专业艺术家的崛起提醒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艺术,谁能够定义艺术。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多元的艺术世界。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被重新赋予了连接社会、表达自我、促进理解与沟通的独特力量。
这种艺术创作的社会意识特性,特别符合博伊斯关于“社会雕塑”的理念,即艺术应当介入社会,激发公众的参与和反思。“自下而上”的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常常触及公众的共鸣,因为这些作品揭示了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这不仅使艺术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功能,也使艺术的评价标准和欣赏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不仅看到了艺术创作者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作热情诠释着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和情感,也看到了他们如何通过艺术回应现实问题,探索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展览以其开放性、多样性和深刻的社会意识,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契机。艺术不仅是审美的追求,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是对我们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回应。
从印象派的产生到约瑟夫·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理念,再到如今素人艺术家的崛起,艺术的定义和功能正在被不断拓宽与重新塑造。艺术从未仅限于精英的象牙塔,而是深植于社会的肌理中,反映并影响着人们对自身处境和世界的理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艺术作为一种沟通和理解的工具的意义感尤为凸显,能够在个体和集体、私人与公共之间架起桥梁。新时代的艺术,正是这种开放的、多元的艺术,通过它,我们可以探索更多的社会对话,并重新发现生活中的温度与意义。
(策展人:甘晓莹,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