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4-22 16:14
在科技浪潮冲击的当下,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影响了各个行业。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依旧横亘在我们面前:心灵将归于何处?
策展人杜曦云导览现场
当代艺术的定义宽泛且难以捉摸。在这一领域中,策展人杜曦云关注的并非某种统一的风格或流派,而是那些鲜活且充满才华的艺术家个体。他认为,无论艺术家的作品表象如何,其作品最终都与内心的心灵归宿紧密相连。正是这种心灵归宿驱动着他们的作品价值观和美学趣味,成为他们在不断变化的创作中保持不变的核心。
杜曦云指出,尽管当代艺术的材料与风格样式不断变化,但从价值观层面来看,可大致划分为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泛灵论和保守主义四种立场。这些价值观贯穿于艺术创作中,以不同的美学形式呈现,推动着艺术系统的持续更新。他尝试将这四种价值观的代表性作品及活跃艺术家汇聚一堂,通过同堂展示的方式,激化并强化它们之间的差异。他关注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他们内心最信赖的核心点。他试图打破砂锅问到底,顺藤摸瓜,深入探究这一核心点究竟是什么,以此揭示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展览现场
金鸡湖美术馆在推动当代艺术与艺术创新方面不遗余力,并积极探寻与苏州市民建立共鸣的有效路径。此次“心灵所归——Where the Spirit Returns To”当代艺术展汇聚了22位杰出艺术家的作品,聚焦于时代浪潮下个体与群体的心灵追寻,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内涵与情感关怀。艺术家们敏锐地捕捉时代发展在个人内心深处的折射,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出发,以多元的思考与多样的艺术表达深入挖掘个人内心世界,探寻心灵的归宿,并通过艺术语言加以呈现。
展览现场
心灵的澎湃与热爱 反思与追寻 宁静与超越
观众踏入第一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赵半狄的充气熊猫装置《蓄势待发》。这件作品首次在室内空间展出,其庞大的提及瞬间成为视觉焦点。作为一位1966年出生的艺术家,赵半狄依旧保持着轻松与活力,持续在艺术领域探索创新。他借助这一充气熊猫形象,传递着温暖的力量,感染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展览现场
胡相城此次展出的《玄妙观照》以苏州文化古迹玄妙观为灵感。左侧的大幅画面中,人物形象通过不同方向的线条与山水相连,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这种连接不仅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孕育,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观照。同时,展览中的小幅作品则聚焦当下社会问题,融入了苏州城市新旧变迁的影像片段,将绘画与影像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强调了人与天地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览现场
方力钧的巨幅版画在尺度上对传统版画艺术进行了拓展。他以一位朋友的头像为蓝本,通过四方连续的构图手法呈现。在他的作品中人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复杂多变的人性是他关注、研究与表达的核心。
展览现场
进入第二展厅,傅中望的《红色·引力》便与观众展开了一场穿梭于历史与未来的深度对话。《引力》系列是傅中望多年来的创作主题,他计划继续在不同城市、不同环境中挖掘与打捞,进行城市考古,将这些物品整合成城市景观与集体记忆的视觉场域,激活被遗忘的过去。
展览现场
王广义的新作《大悲爱:他人的创伤》通过呈现他人的伤痛,引发观者对自身情感的反思,审视在旁观他人痛苦时内心的真实感受。杨茂源《记忆的备份》以少数民族传统花帽为原型,通过形式化处理,抽离人造物质的象征与符号意义,引导观众回归物质本身,感受其纯粹的视觉、形体与空间力量。范勃的雕塑作品《预言与寓言》以古老的偶像与神明为原型,借助电镀工艺赋予其现代科技的美感。在中国文化传统审美与科技主导时代的交织下,古典与当代之间的断裂、藕断丝连等复杂关系被微妙地暗示出来。魏光庆《红墙-牛》与《E时代》将传统的木雕版画的故事风格与漫画连环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引发大众的思考。
展览现场
进入第三展厅,观众的目光会被艾安的两件小尺幅作品《威尼斯面具》与《戏之二》所吸引。他采用了古老的坦培拉油画技法,繁复且细致,作品融入了具象表达和隐喻手法,探讨了人性的深层内涵,与心灵紧密相连。
展览现场
抖动的腿、平躺看手机的人……金阳平专注于捕捉当代中国人无意识间流露的动作,展出的作品蕴含着难以言说的时代情绪。陈曦展出了三件兔子系列的作品,她通过作品探讨了人的欲望,以及由此产生与世界的矛盾关系:个人与集体意志、与城市及自然环境、与彼此之间的复杂情感。
展览现场
杨千《墨之光》系列借助丙烯颜料和无色的荧光材料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叙事方式。在日光灯下,画布呈现空白,而紫光灯照射时,画面瞬间亮起,显露出隐藏的色彩与图像。这种双重性的视觉呈现,使不可见的变得可见,而可见的又隐藏其中,使观者能够从双重视觉经验中重新认知当下时代、社会以及世界。
展览现场
自1998年起,洪磊便以苏州园林为创作母题,深入挖掘图像本身所蕴含的信息。此次展出的《不可能的模因池》等作品,将园林视为幽闭环境的象征,探讨信息的交流与阻隔。画面中电闸线与门铃线的断裂,象征着观众无法踏入照片中的空间。海波《傍晚的光芒》捕捉了东北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充满抒情与感人的力量,蕴含着难以言喻的诗意,让年轻人得以窥见自己生命的归宿与晚年的宁静景象。通过太阳位置的变化,作品巧妙地展现了时间的流逝,揭示了生命的终极宿命与永恒性。董文胜《花园里的男人》与《失踪者归来》蕴含隐喻与象征,兼具江南的柔美诗性、哲学思考及生命关怀,展现出形而上的观照视角。
展览现场
朗基努斯在《论崇高》中写道“崇高起着横扫千军、不可抗拒的作用;它会操纵一切读者,不论其愿从与否。”孙尧《永恒岛》表达了生命感受,仿佛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当观众在孙尧画前,会被画面中所蕴含的强大能量所吸引和支配。吴翦早期作品以黑白为主,2000年后,随着国际环境与审美时尚的剧变,其创作风格亦发生转变。此次展出的《火树银花》就融入了色彩与行动元素。刘可作品同样在探讨生命的归宿,其作品糅合了对历史经典原作的体悟和在国际艺术学术活动中的思考,通过纯度色彩之间产生的空间、运动及节奏表达的时间,以及两者间的独立与综合运用,呈现了对绘画时空的研究。
展览现场
汤国曾参与众多古建筑修复工作。他发现中国传统建筑与器物背后,实则是无数天才工匠日积月累的智慧结晶。然而,这些工匠因身份低微,其名字被历史淹没,成为文明史的无名英雄。他创作的《漫长的瞬间》与《为无名氏讴歌》等正是对无名工匠的致敬。单凡《缓慢之作》系列以现代主义手法绘制竹子,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安晓彤《大风景》系列通过水墨渲染与拼贴营造山水意象。阿海《逝》系列反复描绘水的意象,呼应“天地人三才”的哲学观念。
展览现场
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艺术家们的独特风格,更深刻反映了他们对时代、社会和人性的洞察,共同指向了“心灵所归”这一核心主题。
磁铁:串起时代记忆与情感纽带
傅中望的《红色·引力》以红色磁铁为核心,承载着时代记忆、情感纽带与城市印迹。他打破传统雕塑的静止形态,赋予作品动态性,观众可与之互动,甚至远距离投掷,感受磁力的吸引,这种互动体验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趣味性,让观众真切感受艺术的魅力。
展览现场
他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物品,重新组合后赋予其新的表达。当这些熟悉的物品被置于特定的艺术环境中时,呈现出一种陌生感,促使观众重新审视日常物品背后的思想与精神内涵,生动展现了时代的变迁、时间的积累以及个体内心的变化,引领观众回归艺术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展览现场
《红色·引力》中那些真实可信的物品作为时代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情感记忆,以及无形的精神价值,能引发人们内心真实的表达。它所展现的吸引力,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磁力吸引,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吸引,使其成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体现了集体记忆而非单纯的个人表达。
展览现场
兔子:在不断奔跑中思考
“心灵所归”是一个宽泛而深刻的概念,它指向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完整历程,更强调精神的归宿,也深刻触及了艺术家个人创作历程与生命体验的交织。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们身处剧烈变革的当下,他们追求独立的精神境界,拒绝被外界裹挟,坚守着各自独特的思考路径。
展览现场
陈曦这次带来了持续七年的“兔子”系列。她不同阶段的创作都有很大的转变,从早期的电视机到雕塑、装置以及声光电技术的综合作品,其创作形式丰富多样。但绘画始终是其核心创作方向之一,从未远离。
她将兔子视为一种象征指代人类的命运。兔子群体性繁殖的强大与个体的无力、奔逃以及对生存机会的不断寻找,这些特质与人类命运有着诸多共通之处。作品既反映现实,又融入了超现实与魔幻现实的色彩,这种混搭风格始终贯穿陈曦的绘画创作,以象征、魔幻和超现实的手法,指向时代的变化、个体的感受与表达。她认为,艺术家的内心活动与作品之间达成的默契,是在对一个不可见的隐秘世界作形象输出的工作,并且输出的也仍是一派混沌的景象。而作品与观看之间本就是一种充满误解的意会行为,语言是难以描述清楚这一切的。
展览现场
“这批以兔子为主体的作品乃是关于人的隐喻和象征,是复杂感受的聚合物,它们既不是单纯的概念阐释,也不是纯粹的语言游戏。我希望它们具有灼热的感染力,更是沉重与轻快、荒诞与平常、短暂与永恒的象征性表达。何谓获得与失去?缘何欢乐与痛苦?我们的生命为何永远处在喜剧与悲剧的不断切换中?恐怕现实中难有答案。于是,兔子唯有继续奔跑……”
时空:心灵越清晰就越具体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这三问,被视为人生的“终极三问”引领人们探寻自我。高更在创作生涯的晚期,以这三问为灵感,创作了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幅作品不仅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在此次展览中,刘可的《我们从哪里来》延续了这一哲学命题的探讨。他以抽象手法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追问,这种追问进一步引申为深层的心理探索。另一件《维纳斯》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家,将维纳斯雕像置于垃圾布堆前,以“贫穷主义”的方式,揭示了古典唯美与现实垃圾之间的强烈对比。刘可将这种对比融入到自己的自然与结构之中,回归到自然与结构的基础层面。《巴洛克降临·母子》捕捉了母亲怀抱婴儿的温馨场景,唤起人们对童年时母亲怀抱的温暖记忆。
展览现场
刘可长的创作理念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他认为,抽象作品的群像并非具体形象,而是一种意识倾向的表达。
展览现场
在色彩运用上,他强调其偶然性。同一色块在不同位置时,会产生空间距离的错觉。这种错觉实际上是一种时间性的体现。色彩的变化本质上是时间的变化。艺术家在创作抽象艺术时,应保持一种动态的思维,甚至颠覆自己的错觉,让思维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在创作中,艺术家的技法与内在观念一致。刘可认为,艺术家的意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偶然的具体性。每个人的心灵都在偶然的基础之上,当触及某种具体感觉时,心灵的存在便得以显现。心灵越清晰,就越具体。“心灵所归”并非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一种偶然且具体的状态。
展览现场
结语:
在城市飞速发展与科技浪潮汹涌的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而艺术恰如一座桥梁,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穿透物质表象,直抵人们的心灵,为匆匆前行的都市灵魂提供栖息之所。
当观众步入展厅,便开启了一场心灵之旅。展厅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映射。它们或细腻、或磅礴,诉说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思考。我们期待每位观者都能在这场艺术盛宴中,找到那些触动心弦的瞬间,在审美体验中完成对自我心灵的观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