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年韦尔比耶艺术峰会(Verbier Art Summit)于4月4日至4月5日在瑞士韦尔比耶举行。
由中国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策划,本届峰会以“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危崖时代下的艺术”(QUARTER LIFE CRISIS: Art in a World on the Brink)为主题探讨我们所处时代的不确定性,包括地缘政治的转变、数字化的加速以及身份认同的演变。峰会通过讲座、辩论和文化活动,聚焦艺术在应对全球危机和转型中的角色。
在2025年韦尔比耶艺术峰会上的克劳迪娅·康特(Claudia Comte)、克莱门汀·德利斯(Clémentine Deliss)、劳伦斯·莱克(Lawrence Lek)、赞内勒·穆霍利(Zanele Muholi)、田霏宇(Philip Tinari)、许煜(Yuk Hui)、凯尔·查亚卡(Kyle Chayka)、安妮莱克·西布兰迪(Anneliek Sijbrandij)、曹斐(Cao Fei)、王拓(Wang Tuo)和达娜·阿瓦尔塔尼(Dana Awartani)© Alpimages
在其开场致辞中,田霏宇通过回顾“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为整个峰会定下了基调,这一危机标志着本世纪的前25年——这是一个地缘政治动荡、数字化加速与饱和以及文化叙事不断演变的时期。凭借其在中国的经验,他提出了关于艺术在分裂的后单极世界中角色的紧迫问题,并探讨了艺术家如何通过新的想象和连接形式,帮助我们应对这一“多重危机”时刻。田霏宇表示:“我一直坚信,艺术家比我们大多数人更早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无论是经济转型如何影响一个社会,还是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可能对我们的世界构成威胁还是丰富我们的生活。”
峰会汇聚了来自艺术、科学和哲学等不同学科的多样化声音,共同探讨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演讲者包括巴勒斯坦裔沙特艺术家Dana Awartani、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神经科学家Olaf Blanke、中国多媒体艺术家曹斐(Cao Fei)、《纽约客》杂志作家Kyle Chayka、瑞士艺术家Claudia Comte、法籍奥地利策展人及学者Clémentine Deliss、巴塞尔艺术博物馆馆长Elena Filipovic、香港哲学家及技术理论家许煜、马来西亚华人艺术家及电影制作人Lawrence Lek、南非视觉活动家Zanele Muholi以及中国跨学科艺术家王拓。
2025年韦尔比耶艺术峰会:韦尔比耶3D基金会雕塑公园导览© Alpimages
此次聚会突出了艺术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促进对话、推动变革以及激发跨领域合作的能力。
艺术作为变革的催化剂:在峰会的讨论中,演讲者们重申了艺术的变革力量。艺术不仅仅是审美,它能够激发思考、连接个体并推动社会变革。艺术是传递真相的渠道,能够点燃集体行动,并为放大多样化的观点和视角提供平台。
保护文化记忆:峰会强调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通过从过去学习并记录当下,我们可以保存对我们文化遗产至关重要的故事、传统和身份。艺术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工具,它不仅帮助我们守护记忆,还为后代提供了应对未来挑战所需的知识和背景。
合作的必要性:随着全球挑战日益多极化,峰会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例如,神经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合作可以创造沉浸式体验,从而应对如心理健康等复杂问题。
技术的角色:峰会还对技术、文化和人类价值观之间的深刻关系进行了反思。演讲者们强调,不应将技术进步视为一种单一的、普遍的力量,而应考虑多样化的文化对技术的应对方式,并提出超越纯粹西方或功利主义框架的替代性未来。技术不仅是一种塑造我们现实的工具,更是一个可以让不同的思维方式、存在方式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得以浮现的空间——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进步”本身。
以下为演讲者们的发言观点呈现。
2025年演讲系列由艺术家王拓开启。王拓在演讲中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审查制度、艺术抵抗以及历史创伤之间的复杂动态。他从个人经历以及五四运动等历史时刻出发,促使参与者重新思考艺术如何挑战体制性束缚、揭示隐藏的叙事,并构想新的社会变革形式。通过深刻个人化且富有学术严谨性的视角,王拓阐述了理解我们历史的“余震”如何帮助我们导航并重新想象未来。
许煜继续这场对话,展开了深刻的哲学探索。他剖析了我们的技术未来,挑战了关于人工智能、全球效率和现代化的传统叙事。他通过多样性视角,提出了对智能和技术的激进重新构想——引入了一个包含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面条多样性(noodiversity)和技术多样性(technodiversity)的概念矩阵。这一三元组构成了他关于“行星思维”(planetary thinking)的愿景基础,旨在通过一种多元化且更具细腻度、文化敏感性的知识与技术创新方式来应对全球危机。
艺术家Dana Awartani邀请观众探索通过中东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通过她与叙利亚石匠合作的作品,以及她带领团队用手工泥砖重现被战争摧毁的阿勒颇清真寺庭院的重大装置艺术项目等令人信服的例子,她展示了艺术如何成为对抗文化破坏的一种抵抗形式。
策展人Clémentine Deliss在演讲中重新构想了博物馆,挑战了传统的机构实践,并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代谢型博物馆”(metabolic museum),旨在摆脱殖民遗产和僵化的展览模式。德利斯带领观众展开了一场穿越博物馆闲置藏品的智力之旅,倡导对档案空间进行激进的变革。她的愿景鼓励观众探索,并试图打破机构的壁垒。
艺术家Lawrence Lek 通过展示其创新的电影项目挑战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他将其呈现为一个复杂且不断进化的实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技术工具。他将人工智能揭示为一个仍在学习过程中的潜在“青少年”,这促使观众重新想象他们与技术的关系。
2025年韦尔比耶艺术峰会现场,© Alpimages
《纽约客》杂志作家Kyle Chayka探讨了算法是如何改变我们的(文化)景观的。尽管Chayka批判了数字平台如何使创造力趋于同质化,但他也通过激励观众认识到独立创造力的价值,以及支持那些在数字时代培育文化多样性的替代性(小众)平台和(艺术家)社群,为人们带来了希望。
艺术家Claudia Comte在演讲中探讨了艺术、自然和人类的相互联系。凭借个人经历,Comte讲述了她如何通过雕塑、绘画和协作性的生态修复,重新构想我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这既激发了生态意识,也激励了人们为实现更可持续的未来而采取集体行动。
神经科学家、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Olaf Blanke和EPFL+ECAL实验室主任Nicolas Henchoz带领观众踏上了一场关于人类意识的思维之旅。他们的峰会演讲揭示了尖端技术与艺术合作如何革新我们对心智的理解。
视觉活动家Zanele Muholi通过分享他们在南非记录LGBTQIA+群体生活的开创性工作,创建了一个关于韧性、身份和社区抵抗的视觉档案。这场演讲强大、亲密且具有变革性,揭示了视觉叙事在对抗社会不公和庆祝人类尊严方面的非凡力量。
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和历史例证,巴塞尔艺术博物馆馆长Elena Filipovic重新构想了博物馆,将其视为未来可能性的动态引擎,而不仅仅是过去的存储库。菲利波维奇挑战了对博物馆的传统看法,将其呈现为充满活力的机构——它们不仅保存历史,还积极塑造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理解。她热情洋溢的论点展示了文化机构如何将人们聚集在一起,挑战观点,并创造集体想象的空间。
艺术家曹斐带领观众踏上了一段探索当代中国技术、劳动和社会转型的创新艺术之旅。将纪录片、虚构和艺术干预相结合,曹斐揭示了艺术如何批判性地审视我们与技术、劳动和社会结构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从记录工厂工人到创建虚拟世界的化身,曹斐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洞察21世纪快速的技术和文化变革。
2025年韦尔比耶艺术峰会:巴恩艺术展览 © Alpimages
峰会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讨论仍将继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