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日前“长卷视界”——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浙江美术馆拉开大幕,来自全国的30位优秀参展画家包括刘国松、卢坤峰、吴山明、刘大为、龙瑞、王明明、李学明等都拿出了自己的长卷力作,有的取材于王维、白居易、欧阳修等古代文学家的文学作品,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也有一些画家的作品来自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境外的采风。展览将持续到今年2月28日。
此次“长卷”的绘画方式,将成为现代画家面对传统与西化、现代性与民族性、全球与本土等思潮冲击下,在中国画创作上的一次有益实践和独特表达……
记者:“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是一个怎样的活动?为什么它会引起美术界这么大的关注?
李学明:“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由中国美协、浙江省文联、浙江美协、浙江画院、浙江美术馆联合主办,每两年举办一届,是立足浙江的中国画学术展览,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中国画双年展,汇集了中国优秀的艺术家。
杭州一座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大众对书画的欣赏水平极高。主办方以“长卷视野”为载体,旨在重振中国画的文化品质,这种别致的形式,是源自中国最传统的绘画形式,但是它让每位参展艺术家都兴奋不已,激发了大家强烈的创作冲动,可以说每位参展艺术家都很下功夫,拿出了自己得意的创作,这也体现了每位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责任。
记者:主办方对艺术家在画家选择和作品内容的选择上有什么限定吗?第一届与第二届展览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李学明:主办方每年都会从全国范围内选择30名艺术家参展,不会限定绘画内容,为的是希望能够充分展示作者的艺术水平。这个展览,主办方从构思到选题、宣传,直到最后作品的展示,都是颇费心思的。他们工作的细致尽心让我们感动和敬佩。
主办方在每一届展览上都会推出一个类似于年度汉字一样的主题,上一届的主题是“意之大者”,重在一个“大”字。而这次的主题则是“长卷视界”,重在一个“长”字。这两届的主题恰恰暗合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巧合。
大家到现场就会看到,大厅的上方墙面已经被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历史画卷包围,与展出的长卷作品相互对接,营造出历史与现代的碰撞,非常具有冲击力。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长卷”这种艺术形式的?
李学明:长卷是中国绘画独有的形制,它是这种绘画形制发展生长的因子,这种因子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了这种基因,这种传统绘画形制将发生变异,甚至它的生命状态也将遭到遏制与阻碍。如果要你说出几件著名的中国画长卷作品,十有八九得到的答案会是《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韩熙载夜宴图》等。长卷具有移步换景、游目而观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趣味。这种绘画形制把中国文人的游目骋怀,与心同游,与天地同游的任心之境推到了极致。
记者:现在画家很少画长卷的原因是什么?
李学明:艺术家平时创作长卷很少,一是展览场地受限,再就是长卷创作起来有一定难度。长卷有它自己的艺术语言,因为幅面长,所含内容自然就丰富,它不是物象的叠加、堆砌与重复,要有聚有散、有开有合、有起伏、有节奏、有虚实,要气势贯通,一泻千里,更重要的是画家对整个画面气息和格调以及境界的把握。无论什么形制的画,境界和格调是关键所在,长卷更是如此。
记者:历代长卷与我们现在所画的长卷有何不同?
李学明:现代人创作的长卷和古人留下的长卷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太大差别,无非都是山水、花鸟和人物,但我们与古人的作品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这种差异就在于它的文化内涵以及画外的东西。古人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们把绘画当做学问以外的余事,我们是为画而画,为书而书,所以少了内涵与自然率真,这是我们和古人的区别所在。
虽然说一个时代要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但是我们的绘画创作,还是要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内涵。
记者:古人讲“韵”主要是形容一个人的风度,而后出现的“气韵”,所包含的内容就更广泛了,您是如何理解中国绘画的“气韵”?
李学明:虽然我们强调绘画源自生活,但是也不能硬搬生活,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去发挥创作的主动性,画面要传达的是一种诗化的精神。不应把画得像作为目的,它更注重语言的主观性,倘若完全照抄对象,就会失去很多东西,我想不管是通过绘画、摄影、录像,抑或其他手段来表现对象,其实质都是画家对自然与生活的一种概括与提炼。
技法在绘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娴熟的技法,才有可能把你所想所思,把中国画的气韵表达出来。要评价绘画作品的高下就离不开谢赫的“六法”,六法的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只有这一条是形而上的,其余五法都是形而下的。古人大都认为气韵是天生的,是生而知之的,形而下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弥补的。
记者:现在很多画家在作品上长篇题跋,似乎这样更显示出一种书卷气和文气,更靠近文人画的范畴?
李学明:题跋也是中国画的重要元素之一,题得好确实能给作品添彩,提升画的品味,但是题不好,如同画蛇添足。在题款上金冬心、齐白石、郑板桥他们都是高手,首先他们是大书法家、大学问家,他们所题的内容也精彩,往往出人意外,妙趣横生,让人玩味再三。作品的书卷气和文气,绝不是靠题跋字数的多少来显现的,作品的书卷气要靠画家本人经过长期的读书、颐养心性、修炼人格来体现,书卷气是画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当然这种书卷气的体现也有天赋的成分,如果胸无诗书,没有真性情,画上题字越多,离文人画的意境越远。
我感觉笔墨表达的是艺术家的心性,它只是一种形式语言,是一个载体,它需要技巧的表达,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显现出艺术家的文化内涵。应该说绘画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就是画家本人的气息。
作者:付晓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