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高士雅风入画谱

  所谓画谱者,古已有之,尤以明清为盛。古人为求习画方便,取名家手迹集于一册,刻印刊行,或竹、或梅,或山水、人物,是为谱。古画谱中应以《芥子园》最为著名和影响广泛。然古谱木刻付梓,虽精美,实难再现笔墨之精微。印刷术与日俱进,接近作品原貌的胶印画谱终于可以一试身手了。李学明先生所作《写意古装人物画谱——高士篇》便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先期出版的两册胶印画谱之一。

  习画者凡画人物,总少不了画几幅高士,爱画者收藏,也总会存几件高士图。人们于高人雅士的情有独钟,该是有些缘由的。

  古时文化人多属于大夫之列,个中虽不乏鲁迅先生所说的“帮闲”之类,却也颇有一些具真才实学,高风亮节和特立独行的人,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学识思想乃至逸闻趣事,丰富了民族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熔铸民族灵魂不可或缺的材料构件,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人,便是人们所说的“高士”了。

  凡高士,多是饱读诗书,才思敏捷的博学之士。惠施学富五车;曹植才高八斗。陶渊明、李太白、杜工部、苏东坡、唐伯虎、徐文长……,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和博学多才的故事。在人们常用的成语中如:出口成章、过目不忘、七步成章、出语惊人、口如悬河、满腹经纶等等,也无不折射着先贤高士们夺人眼目的才华和神采。

  凡高士,无不苦读而成才。且不说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漫漫长夜,只一部笑笑三字经的三“光”故事,便足足使人玩味不已了。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聚光;孙康映雪反光。三种微弱的光线,鲜明地照射出他们孜孜求学时的困顿和不倦。由求学之困顿再及人生之困顿,先贤们同样给我们留下了在困顿的人生苦旅中卓然玉成的故事。周公囚而演周易,孔子厄而著春秋,孙膑膑脚修兵法,太史宫刑编史书……。无怪乎孟子要仰天而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智,空乏其身了。艰苦卓绝,玉汝于成似乎成了高人们的宿命,而他们不屈不挠的人生历炼至今仍给我们以积极的启示。

  凡高士,又多有志向远大者。我们已无从想象,垂钓渭滨的姜子牙和恭耕南阳的诸葛亮那悠悠然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彻夜的苦读和对天下大事紧张的关注,而他们心系天下的大志却是显见的。他们也终于能够一展抱负,成就了一番事业。前后如管仲、范蠡、张良、韩信,乃至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助朱元璋创立大明基业的朱升等等,虽经历不一,结局不一,但无一不是有才学,有志向,且业绩煌煌者。他们因其志存高远,心系天下,创业有成,而为人所称颂。然而,因种种原因,或生不逢时,或不愿与统治者合污,或不愿向异族入主者妥协,终于未能兼济天下,而只能独善其身的隐士高人们,我们也仍能因他们气节或才情而投以赞许的目光。

  凡高士,又多有隐逸者。出于时局或环境的利害,许多饱学之人,一时,或永远无法寻求入仕和显达,只好选择了隐逸一途。应该指出的是,在漫长的古代,一心读圣贤书,走仕途路的文人中,不得不选择隐逸的并非特例,隐逸简直就成了许多文人清高自许的时尚。这种现象的形成,不仅有着思想的、文化的、心理的和个性的原因,而且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限于篇幅这里无法深入的探究。在诸多的隐逸者中,虽不乏待价而沽者,不乏消极避世者,更多的却是情非得已和心甘情愿者。洗耳的许由,因着不愿为官的清高和孤傲;“心远地自偏”的陶令,因着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性,因着对官场黑暗的觉醒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太湖边寻寻觅觅的倪赞和黄子久们因着不愿为异族所使的志节,守的是民族的情操;剃度出世的八大,是因着对覆亡先朝的祷念……,隐逸中有志节,有高洁,也有悲哀和无奈。然而这些生不逢时或参破红尘的隐逸者们在报国无门的同时,却将满腔的热情和满怀的才学转向了对大自然的体验。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安抚和慰藉,也在对大自然的礼赞中纵情施展着自己的才华。或雅集于丛竹,或垂钓于水滨,或长啸于林野,或寻梅于深山。他们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求得心灵的平和,创作出动人的诗篇,描绘出感人的画卷。纵情于山林,醉心于自然的隐逸者们为我们留下了动人的佳话,他们所创造出的文学艺术也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点缀了夺目的亮点。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入仕或归隐往往是那些良心未泯的文人们解不开的情结。他们饱学多才,期盼着能兼济天下,而仕途的坎坷和失意,又使他们时时生出回归自然,以求内心平静的心愿。当他们终于失意或无缘于仕途时,隐逸便成了他们还算理想的归宿。无论是隐于市,还是隐于野,隐逸使他们得以守住清高,保持情操,得以与大自然真诚地交流,得以清静无为地生活。隐逸成了他们无奈的或自觉的内心向往。因此,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对隐士们是礼赞有加的。在此种意义上,所谓的隐士也便等同于所谓的高士了。纵观古人的诗文画卷中屡屡表现的高士,更多的是展现他们隐居生活的闲适和宁静,甚至在他们的绘画中形成了一些诸如垂钓、行舟、山居、访友、观瀑等等的套路。

  再凡高士,还多有行为怪异者。他们的怪异,又大多反映在他们的癖好上,如羲之爱鹅,养之赏之而不倦;米芾爱石,逢奇石必拜;东坡爱砚,得之便不忍释手,把玩不已;黄公望爱山,神魂颠倒于富春山中,人称大痴;倪云林爱洁净,常以太湖之水洗桐……。以常人视之,他们的行止疯疯癫癫,狂魔有趣,殊不知,这正是他们的用情专一处和性情真切处。羲之爱鹅,由之以悟书法用笔;米芾爱石,成一家山水之师祖;东坡爱砚,诗文书画无不成于砚旁;云林洁癖,所作山水清静绝尘而毫无烟火气;大痴爱山,终成旷世杰作《富春山居图》。当然还有李太白、竹林七贤辈的嗜酒如命。前者斗酒诗百篇;后者竹林中曲水流畅,且饮、且唱、且文。唯其用情专一,方有高人之处;唯其放浪形骸,方得一任性情,飞纵才思,而这些也都成了久传不衰的趣谈佳话。

  所谓高士,还有很多,这里只谈这些。

  在传统的人物绘画中,关于高士的绘画是最为常见和主要的题材之一,高士图成了与仕女画大致相当的类型化题材而至今不衰。为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人物绘画,学名创作了这部《写意古装人物画谱——高士篇》。

  《写意古装人物画谱——高士篇》,为古装人物画谱。它将高士们 的活动行止归纳为品诗、抱琴、弈棋、博古、探梅、访友等十几种式样,每种式样中有不同动作、角度的造型和人物的组合,有的还配以景物,具备很强的资料性和观赏性。所画人物,造型生动传神,笔墨娴熟洗炼,变化丰富,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造型功力和笔墨技巧。画谱胶印成书,用笔用墨的细微变化显现毕至,更为观赏和习画者提供了方便,足可供爱好者用做习画的范本与创作的参考。

2002年10月6日于泉城

作者:王盛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