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于清奇处觅天然

  几杆修竹,或是兀立于天地之间的古树虹石,将画面摹地引入老庄禅意般的高远境地。停留于之方苍凉诗意空间里的人物,或倚杖耄耋长者,或角稚童,平和而淡远的神情与仪态,给观者增添许多秋意里的慰藉与暖色。高古的人与景间,极传统的笔墨逸趣外,却隐含着画家现代意识与手法的运用。令人观之掩卷后久久难以释怀。

  这也就是画家李学明画作的深味所在。

  生活于都市的画家学明,谦逊而安祥,总是在其饱含深味的画作后面微微露出心境。读他的人一如读他的画,需访问者的思索与领悟。画家自言总是苦禅般的思忖与探索后才顿悟出画境之取向。学明画过花鸟、山水、传统的工笔、写意技法,随手拈来可至达境。传统积蓄愈厚,却愈让他陷于烦躁。的确,在创新与发展并重的当代,诚实而严肃如他的一班青年艺术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自觉去寻找新思路下的突破,云寻求适合一己风格的“有意味的形式”。于是,他将寻觅的目光凝聚于清雅隽逸的人物画上;从任伯年、陈老海上画派等处学得精髓,形似得人物精神领域却不自觉注入了鲜明个性特征——细腻,冲淡而不失和谐,着力追求深刻外观与内在美感。

  初始阶段,学明钟情画童子。由那些童子组构的世界,纯净天然而富于逸趣。这般专注与投入,是缘于学明昔日情怀释然的过程;儿时采莲观鱼,捉虫扑萤……过去情致,童年风景,跃然纸上。学明自言:“儿时每到盛夏,村后荷叶如盖,花开似锦,蜻蜓落于荷尖,且有小鱼游于其间,每每便呼了邻舍儿友采了荷叶,顶于头上从遮烈日,摘莲子数枚,卧于沙岗,剥其子以解渴,此景象令人难忘……”《柳荫野峦》、《秋栅佳趣》、《斗蟋蟀图》等作品里,一众童子或立、或卧、或疾行、或静坐、嬉笑玩耍;“嫩竹乘为马,情态任天然”,画面尽现天真孩童的盎然情致与懵懂神态。画面中并不拒绝倚门回首的老人长者,老少映衬,相得益彰。

  学明画童子,画面精美,人物造型准确细腻,但其笔墨实则简约洒脱,是成竹在胸后的举重若轻。往往寥寥数笔,童子的面貌体态便呼之欲出;面部、手与脚外露部微微着色渲染,背景处淡赭石色铺陈,一幅童子天趣图便活现于纸端。从他的童子画中,人们读出了学明的天真与天然的平常心;从他绘童子的过程,我们可以得见“画若其人”的绘者之潇洒从容做人观、从艺观。

  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时光推移学明的画,因绘者文化精神的着意修炼而注入独特的匠心。他似一个隐于都市的学人,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将遥远的题材引入现实,并注入现代气息。他开始用古典融入现代审美意识的造型去表现古人,用古典人物的形象去表现自己新的情趣与思想——到了这一阶段,他的作品题材也开始在人物方面加以拓展,高蹈隐逸之士更多于童子出现于其画卷中。远在他的一

  新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赏梅图》、《高士闲步》、《林下叟》、《笑倚清风话桑麻》等人物骨格清奇峻逸,眉目间隐隐有绝尘之气;《赤壁夜游》《竹荫漫步》、《金冬心诗意》等则将人物处于半封闭的大背景之中,以旷达高远愈营造出古意禅意。

  著名国画家孙墨龙先生这样评价学明的作品“创造出成深远幽静,或活泼激昂,或惆怅孤独,或淡漠迷茫的艺术境界。”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村先生则赞曰:“读了学明的画,如清风徐来,一时忘却了许多烦愁。他创造出了人心的净境——那种虚空忘形状态的净境。”诚如斯言,在理想国的营造里,学明走到了同代画家的前列。

  学明是骨子里勤奋的学者型画家,因此他从未停止过探索求新的脚步。当舆论界还将评论的眼光停留于他固有的作品类型上,学明已悄悄着手去绘制一批更加典雅、更体现中西技法交融的新作。

  我们共同等待他未来一日笑吟吟从方寸画斋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图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