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带你看展览]第六届成都双年展主题展“万有引力”

 第六届成都双年展

  2013年7月21日晚,由成都现代艺术馆主办的第六届成都双年展(会展中心部分)在新会展中心开幕,包括双年展主题展“万有引力”与“新人特展·十年集萃”两大部分,双年展主席由邓鸿担任,艺术总监由四川美院冯斌担任,策展人则由赵力担任,多位重要嘉宾前来出席,台湾收藏家王定乾、山艺术林明哲、批评家皮道坚以及众多四川当地艺术圈人士。

  “2013 第六届成都双年展”由以“万有引力”为题的主题展和“新人特展·十年集萃”两部分组成。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赵力出任策展人的主题展“万有引力”分为“传统想象力”、“回声定律”、“虚拟与现实”和“能量守恒”四个板块,分别由李峰、吴秋龑、沈瑞筠和彭玮四位年轻策展人组成的策展团队执行,共50位青年艺术家参展。雅昌艺术网邀请了五位策展人共同导览此次“万有引力”主题展。

  本期导览嘉宾:中央美院教授、第六届成都双年展主题展策展人赵力,民生现代美术馆代理执行馆长、“传统想象力”板块策展人李峰,中央美院教师、“回声定律”板块策展人吴秋龑,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展人、“虚拟与现实”板块策展人沈瑞筠,“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能量守恒”板块策展人彭玮

  赵力:年轻艺术家目前有一种个体性和多样性的问题,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强调从个人的角度去创作,这种丰富的个体性建立的是一个多样性的基础,但是这种多样性、个体性彼此是有关系的,而不是说是完全的个体性,所以所谓“万有引力”就是建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既看到了一些个体化的艺术家的创作,同时在一个相对来说是有关系的结构里边,比如说时代,比如说是一种强调的地域性文化的差异,包括说我们提到的一些现实之间的关系,虚拟现实,像我们说的对传统的认识,包括对于绘画的这种很传统范畴里边的一种多变性和差异性,包括用多媒体方式去展现的时候,如果去表现这种媒材、材质和他的一些相互关系,什么样的东西是对他们的新材质的艺术家产生了所谓的知识根源和知识影响,或者是一种实现办法的这种多样性的结构。

  整个展览主题下有四个单元,试图充分展示这种关系,并邀请了李峰、吴秋龑、沈瑞筠和彭玮四位年轻策展人,这些年轻的人实际上和年轻的艺术家的年龄相仿,而且他们交道比较,他们同样建立一个结构,年轻的策展人和年轻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地了解年轻的艺术家。

  吴秋龑:我们几个策展人开会的时候都有一些新的想法,也会有自己比较根深蒂固的一些初始的思想,如何把这个初始的东西都可以融到“万有引力”大的主题里所以最后看到展览的这种面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没有绝对地去划分这个单元,当然我们每个策展人都会选定一部分艺术家,具体化这些工作,所以你像我这个单元“回心定律”,实际上最早的时候可能是感觉很像一种跟新兴的科技、媒介有关的艺术家的呈现,实际上你看到了还是比较综合的,这种综合是基于对于艺术家横向的梳理和序列,让他们有一个自我生长的可能性,比如说我选择的这种妇女关系、夫妻关系、互不相识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边,我想他们会有一种全新的跨界的交流,当然这种交流变得跟展览有直接联系或者有一些微妙联系,是我特别在意的东西。

第六届成都双年展

沈晔 《不敢问希区棵棵的……》影像截图 视频 11分18秒 2012年

  例如艺术家沈晔,他可能更愿意把他跟他所介绍来的屠宏涛之间的创作过程大量跟我沟通,当我找沈叶的时候,沈晔是用纸本和传统的架上语言在做大量的创作;实际上他对影像的媒介是有一些阐述,没有具体化。在跟我几次的探讨过程中,可能他对相对比较有环境记录概念的影像突然间萌生出一些想法,所以她拍了昆明具有很强的地域迁徙性的候鸟,但是这种地域迁徙又会变成一个在她的影像里边有一种很平面化,但是又似幻似真的一个状态,你想从西伯利亚飞来的候鸟,它们每年都会来回地迁徙,到这样一个大城市,像她到了昆明一样,这种心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他觉得应该是用动态语言更容易尝试,而且这个过程中也一直在想,这种东西好像跟我的主题也有某种联系。

第六届成都双年展

屠洪涛《成群结队的自然》雕塑与艺术微喷 2013年

第六届成都双年展

局部

  沈晔的同学屠宏涛也是架上功底非常好的,但是他这次反而没有用架上语言,用的是雕塑和数码、图片的这种方式去跟沈晔进行一种对话,这是很有意思的,其实屠宏涛的语言是很简练的,我在跟他们的沟通过程中恰恰是因为有了沈叶这一层关系,才让我们三者之间的联系会来得更实效性一些,更有意思一些,这是我在选定艺术家和沟通艺术家层面所设定的一种回升,这种回升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一种东西,而不是停留在表象的视觉上的碰撞。

第六届成都双年展

谷真真《万物生——摇钱树》陶瓷 2013年

  比如谷真真的作品,雕塑和影像这两个语言都是她以前基本上没有用过的,但是他对云南传统的纹样非常喜欢,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在收集过程中,她通过对我的主题的理解,就变成一种对于媒介的狂热,她选择用这种观念性的盆景和影像之间的语言,完全是脱离他原来的思考了,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可能是他对于我所设定的大的架构之下的媒介、材料有一个自己的深入探讨,这也是不一样的。

 

  李峰:“传统想象力”主要是讲当代艺术传统转向的一个当代转换,传统它不是一个死的东西,它不断地可以散发活力,但是又不是照葫芦画瓢,油画画山水就不是今天人的情感,是一个概念。以传统题材入画,或借鉴传统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并非罕见,但现在情况却已经发生了改变,那就是从自发到了自觉。我觉得从绘画也好、装置也好,从艺术也好,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可以体现。

康海涛 《一闪而过的光》纸板丙烯 194*101cm

  例如艺术家康海涛的作品本来是画风景,纸上丙烯是他对积墨法的无意间的借鉴,他的绘画是无数次夜游的实景也是心景再造。古代的夜晚就画一个灯,没有光影的对比,当代的转换是精神上的,用的手法又有一定的距离,手法在纸上的笔迹,一层一层的画,跟古代的积墨法特别像,但又不是直接的,他也没有直接说,只是某然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是和积墨法很相近,这都属于很成功的转化。

  沈瑞筠:对于“万有引力”这个主题,我是按照我的理解来策这个展览,因为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回到一个很扎实的原点,因为引力是要把你引到地上,就是要落地,从这个点开始发展出去,所以这个是我对“万有引力”的一个理解。

  而我的小标题“虚拟与现实”就是借绘画这个媒材来谈艺术家自身的创作跟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我发现中国的学院教育,教育了很多技术术能力很强的艺术学生,我觉得中国这些艺术学生对于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挺多的。借绘画来谈“虚拟与现实呢”是因为绘画跟摄影不一样,如果我们定义一般的摄影来说它就是对外界的一个复制,而对于西方传统来说,绘画在以前就是对外界的复制,后来有了摄影术以后绘画比较抽离了,这个绘画有意思的地方解决它既是一个现实的一部分,但是肯定又不是现实,即使他以前以西方的传统模拟现实的话还不是现实,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流派的产生,中间的真实跟不真实之间的空间就是艺术家可以游走的一个空间,所以我就觉得这个里边很有意思。

  对于现在的艺术家而言,因会改变了对绘画的需求也改变了,其实任何时候我们还是得面对我们的现实,就是说从现实里边可以抽取一些什么东西,或者我们怎么去处理现实这个材料,然后把它转换成一种艺术语言,这个就是我想讨论的一个问题。

王海洋《双面菲克雷特》截图  视频 3分27秒 2012年

王海洋《双面菲克雷特》截图  视频 3分27秒 2012年

  我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作品的阐释都是不一样的,我选择王海洋,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它就是一张会动的画,因为留了很强的色粉笔的感觉,让你觉得它是一张画面,但是又在用一个动画的媒介,扩展了他的时间,一张画是不会动的,不动只能在方形的画面里边品位或者去猜测,但是因为王海洋把这个画放到了一个时间的媒材上,它就可以生长出很多东西,他的东西都是莫名其妙的,他有一种心理的莫名其妙,是潜意识的一种想象力,他是把绘画的想象给延伸了,王海洋因为利用了时间,把时间加到画面上来,就有一个叙事性在里边,所以他这个想象空间会更大,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会进入到原来的画面。

 

  彭玮:“能量守恒”是自然界中一个普遍规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在这里,理性的阐述总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而将其移用到艺术,往往是感性的。

  我选择的艺术家们在走出校门后的近几年实践中,逐渐剥离了原有的一些语言风格,开始运用其他媒介进行创作,力图探索不同媒介间的相同与相异性,以求更准确的表达自我的观念。

李威 《地平线15》红蓝复写纸 63*73cm 2012年

李威 《地平线3》红蓝复写纸 70*60cm 2012年

  例如艺术家李威原来做过个展,他本行是壁画系毕业的,画的是架上的作品,现在她是尝试着用红蓝印纸,但是同时也是一直以来贯穿着另一条线就是用红蓝印纸这样不同的材介来成他的一些想法,红蓝印纸原来是达到妥协的东西用的,是一个中介的材质,做完丢掉就可以了,但是他用来作为一个绘画的载体,而且是现在更成为了一个主体,所以他思考的是材质和媒介,在他的作品和他表达的思想观念里边运用,他现在基本上大部分的作品除了一些架上的传统绘画,大部分都在做这种红蓝印纸的尝试和实验,这次只是几张小的作品。

黄彦《一个梦想:2012年9月18日》 2012年

  艺术家黄彦是雕塑系毕业的,这么多年一直在做雕塑,她这一年多来的创作开始了他对自己日常生活起居一个符号化的阐释,他每天拿一个本子,无论是跟人吃饭、睡觉还是完成一个事情开始和结束,她每几分钟记一次,给每个东西量化,给每个行为一个logo,再全面做阐释这样完美的一天,给大家想规划完美的一天是这样,但是他自己实际生活每天过的是怎样的概念大家一目了然,这样的一个观念性的行为,已经是从雕塑延展开了,他想表达的思想可能是雕塑或者是其他语言没有办法,他现在在做更有意思的方式里阐释自己的东西。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