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送君不可俗,为君写风竹,君听竹梢声,是风还是哭?若个能描风竹哭,古云画虎难画骨。—徐渭《题画诗》
明人徐青藤的学问是一个诡异而华丽的庞大体系,捧读其文章诗赋,是对理解力的一大考验,譬如这首题画诗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诗中一方面强调了“墨竹”的脱俗,但另一方面又感叹画“墨竹”的难度。因其“脱俗”,所以大家都萌生了表现“不俗”的欲望,于是历代画人嗜好写墨竹者层出不穷;但又因为“画虎难画骨”,所以历代鲜有“能描风竹哭”者。但无论如何,墨竹因其书写性和挥写的洒脱,具有无穷的吸引力,所以大家还是屡败屡战,几百年一路写将下来!
蔡照波就是 “墨竹瘾君子”的其中一位。
久闻照波兄的文名、印名、画名,还有酒名,然而直至近年才略有交往。某日有幸应邀到其办公室一叙,未及落座,但见满墙尽悬墨竹作品,琳琅满目,令人恍惚置身竹林,颇有清风绕身之感。照波兄谦言:平日里公务繁忙,于书画篆刻只是业余爱好,兴之所至,信笔为之,不当正事云云。照波兄喜饮,善借酒力作画,以得其气。大凡画友酒后挥毫之作,每每狂狷有余,定力不足,激情澎湃之下,画笔时常有如脱缰野马,纵肆无度,经不起醒酒后推敲。然细观蔡氏之作,潇洒挥写之间成竹在胸,于笔法、墨法等皆颇有心得,笔力遒劲,张驰有度,不失儒雅之态,奇哉!
依愚见,写竹之最难处,在乎得清劲俊秀之韵;然“清秀”过了头,又易失之于流滑,进而坠落为“流俗”——君不见坊间颇多“高手”笔下的“墨竹”,皆是此等货色!蔡氏之可贵处,就在于在追求清劲之风的同时,保留住画面的“拙味”和“涩味”,他画中的出枝和撇叶,在任意挥写的电光火石一瞬间仍保持着高度的自觉和控制力,竹叶的编织别出机杼,活泼而厚重,即行内人所谓的“留得住笔”。这其中笔性和墨性的修炼,大概跟蔡氏长达20多年的书道、金石素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蔡照波初涉印坛,应该回溯到入读大学之前。而真正“得气”,还是始于就读中山大学中文系期间师承已故知名学者、书法大家商承祚教授,以及曾客座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的书法篆刻名家欧广勇先生。在两位严师的指导下,蔡照波以秦汉文字为起点,遍习明清以来的各派诸家的篆刻艺术,尔后复于秦汉玺印中寻找形成自身风格的突破口,以及与当代审美趣味的连接点。笔者于金石之道实属外行,故此对书法、篆刻的学理脉络以及刀法运用方面未敢乱发谬论,以免怡笑大方。单从审美趣味来看,蔡氏在十几年前,即已确立了自身的刀法特征和美学追求。他的作品,总体来说追求朴茂大气,不求细腻工整,有的作品在森严雄健的同时,洋溢着天真的童趣;而有些作品看似逍遥自在,细细观之又自有“没方圆不成规矩”的约束,收放之间,颇为得体;谋篇布局在方正中求奇崛,在灵秀中又透射出沉稳的力度,方寸之距,气象万千,难怪岭南书坛泰斗秦 生先生生前曾夸奖蔡照波的篆刻“在我省青年中是一流的”,评价相当之高。
蔡照波自己在一则艺术札记中写道:“……一把刻刀就着一方石章,生命的韵律便融入这方寸之中,情绪也得到了疏导与排解。因为如此,累了苦了,却不会为着什么坏了真情性”。笔者相信此语道出了照波兄心底深处的声音。不言而喻,艺术追求对于如今身居高位、声名显赫的蔡照波来说,已经超越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层面,而复归到对本真性灵的寻找之路。年轻时的蔡照波,是一位纯粹的文学青年,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情结。他的出生地粤地潮州府,自古就是一片人文荟萃、人杰地灵的神奇之地。生于斯长于斯的蔡照波,天生具备过人的文学气质,思维活跃、才思敏捷。大学中文系四年的深造,更锤炼了他的传统学养,开阔了他的胸襟。早年还是广东电视台年轻记者和编辑的他,便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许多颇有见地和深度的艺术评论,就我有限的所知,其中内容涉及书法、篆刻、美术、考据学等方面,字里行间呈现出作者清晰的思路、坚定的立场和精辟的见解,当然还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毋容置疑,假如蔡照波依照这条道路走下去,他完全可以在文学或评论方面走的更远。然而他出众的行政能力又把他推上了高层管理者的岗位,担当起更大的责任——人生的道路,有时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机缘巧合在冥冥中左右着一个人的选择——作为一个省级电视台的高层,他肩负着大众层面的文化传播使命,这个使命(或者说工作需要)要求他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其才华和智慧,这其中的是非曲折和殚精竭虑,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难得的是,在繁重且错综复杂的日常工作之余,在滚滚红尘的笼罩之下,于心灵深处,蔡照波依然保持着勃发的创作欲望,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年轻时的初衷,沉迷于有如古佛青灯般寂寞的问道之路,这点确实甚为少见!
昔徐青藤不容于世俗,故有“不俗”之风竹;今日之照波兄,春风拂面,意气风发,然内心仍存“不俗”之奢望,噫!?此是前世未了因缘,抑或是命中注定?古风已逝,而今人心向往之,是何道理?浮尘之中,心何所寄?俊逸清朗、洞悉世相的照波兄,想必内心早已不拈花而微笑,只是我等愚钝之人不知道而已——此所谓众人皆醉吾独醒欤?
不写了,抽空也找照波兄醉它一回!
2008年8月写于白云山西麓
作者:陈映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