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谭畅:我们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原则是开放式的。
赵峥嵘:一个比较好的原则是开放式的,而就一件好的作品来说是“封闭”的,应该承认这种“有限性”,一件作品表达的只能很小的部分,作品只是作者的返身"隐匿之所" ,作品不断打破平衡从而努力去建构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自足的系统。一件作品总是“沉寂的、封闭的、收敛的”,作品的本质就是“自行锁闭”,在其“自行锁闭”中却有一种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而软现实理论则是开放的、外露的、展现的,它总是在不断的向外开放中制造出意义来。作品和理论本质上彼此有别,但却相依为命。 二者之间构成一种类似“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作为作品这种“在场”的意义之后却蕴含着“不在场”的无限可能性,作品和理论一收敛一开放。使软现实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罗奇:那天蔡俊问我们软现实这个东西是什么,你要讲清楚?我说这个是讲不清楚的,是要靠很多人去讲,慢慢的去讲清楚。
赵峥嵘:开始说清楚是有害的,不把一个“僵硬”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理论的完成最终是靠读者完成的,他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软现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无法从具体的作品的特性中获得,因为在我们决定选取哪些作品时便已预先定下了一个软现实是什么的标准,我的作品永远也代表不了软现实绘画,谁也不行。当然也不愿被理论所捆牢,在我是我自己的同时,我已不是我自己了,变化是永恒的,永远就没有不变的东西。每一个人,我们同样也无法从更高的概念的推演中获得这一问题的答案。再说也没有一个人能代表其他人发言。但是,在通过对作品建立对一个当下艺术和社会现实的分析,软现实是什么问题的答案便呼之欲出了,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任何回答只要是植根于追问的回答,就始终能够保持回答的力量”。艺术有它内在的发展逻辑,这话是合理的。批判地继承与延续一种逻辑,或者对一些“僵化”概念的彻底放弃,这才使得艺术走到了今天。软现实理论也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