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水,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心灵境界。他潺潺流淌,随遇而安,在静好的岁月里,婉转吟唱出一曲曲人生的欢乐悲喜。他便是如水一般沉稳安静的人,不慕名利,不喜喧嚣,崇尚一种淡如白水的生活,无味却安定。这正是平凡生活中许多人不能参悟的真谛,他是白水,也是杨跃泉。
一份淡如白水的人生期待
初见杨跃泉先生时,他背着一个黑色大背包,穿着一件被洗的发白的棉质格子衬衣,一双圆头皮鞋擦得干干净净,在车站笑容满面地向我们挥手。一起同行的梁先生告诉记者:“听说你们一路来得辛苦,杨先生专门从学校请假了过来接你们。”在路上,刚过知天命之年的杨先生依然爽朗康健,对人友好热情,为记者介绍了天津许多著名风景。
之后,记者随杨跃泉先生来到了天津马场道,下车后,走过了几条布满石块与树木的狭长小道,小道上人烟稀少,鸟鸣阵阵,颇有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路更幽”的情调。终于在绕过了好几个弯之后,一栋栋林立的老旧楼房映入眼帘,一座被时光打磨得光滑细腻的佛祖雕像矗立在眼前,不得不让人惊叹这一番别有洞天的徒步之行。作为见证津门六大家艺术历程的同行者梁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印刷厂,因为某些原因废弃了,后来,几位艺术家找到了这里,现在已经成为六位艺术家闲暇时共聚一堂,闲话人生的好地方。”
寻找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走过狭小黑暗的楼梯过道,便来到了杨先生的书法小院,一一陈列的木质书柜,翠色的草本科植物,墙体上挂着精心装裱过的书法字画,在天津炎热的温度下,这里却显得温和而沉静,一如杨跃泉先生谦虚沉稳的个性。
提及谦虚沉稳,便想起杨跃泉先生的名号白水。杨跃泉先生告诉记者,“我取号为白水,是因为它淡而无味,也希望我的生活能平平淡淡,安宁稳定。同时这也是我的老师对我一种教导。”
原来,杨跃泉先生的老师是天津著名书法家赵半知,赵半知老师原名赵秉衡,“半知”一号源于“一知半解”一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书法艺术家,赵半知老先生一直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不喜名利,不骄不躁,永远抱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态研习书法。赵半知老师曾经是新华书店职工,从事美术装饰工作,而杨跃泉老师当年也正是在天津市新华书店美工组工作,回忆起与赵秉衡老师一起工作的那三年时间,杨跃泉老师感叹说:“真是岁月不饶人,一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那时的杨跃泉先生每天与赵秉衡老师工作在一起,看着赵秉衡老师做事细致认真的态度,不由得钦佩,而赵秉衡老师深厚的书法楷书功底却更令杨跃泉老师信服,以欧、颜二家为风骨,涉猎北碑,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中年以后再习隶书,并冲破固定格局,至60岁之后以行草独步书坛,日臻化境。就这样杨跃泉先生在三年的时间里跟着赵秉衡老师研习书法,在赵秉衡老师的指导下,研习名家书体。而对于这唯一的弟子杨跃泉先生来说,历经世事的赵半知老师在书法上对他寄予了厚望,不愿社会的名利浮躁干扰书法的沉静安宁,于是便为杨跃泉先生取一号“白水”,希望杨跃泉先生能够坚持保持一颗平淡之心、谦虚之心,将名利看淡慎行谦虚,就如白水一般,味淡却不可缺,遇事柔韧而不屈。
“水,其实就是一种人生,赵老师为我取‘白水’一号是希望我永远能保持住心中的单纯明净,只有这样,书写出来的字,才能体现书法的真谛。”杨跃泉老师对记者说。
滴墨成书下笔有情
谈起书法。杨跃泉先生说:“我觉得书法应该叫法书,因为只有先找到自己写字时的章法规律,才能将书法作品书写得流畅洒脱。”
杨跃泉老师字中的章法便是一个“变”字,字随情变,情由心生。
杨跃泉先生为记者拿出了自己所书之字,认真仔细而又小心翼翼,像对待自己孩子般珍视这些作品。记者看到,杨先生所书之字的确变化多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书法作品中有不一样的写法,同一幅书画作品中同样的字却也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字里行间,既非全然如魏碑般苍劲有力,也并非全然细腻柔软,而是在苍劲中有飞舞的撇捺,在柔韧中有坚定的横竖,近看字形颇有体态,远看整幅书画又是另一番形式,变化之中似有规律可循,看在眼里竟生出一种美感,让人难以揣摩。杨跃泉先生对记者说:“你们还能从中看出些什么吗?”
细细琢磨每一个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记者发现这仿佛是舞者跳舞的肢体形态。杨跃泉先生略有深意地点点头说:“没错,你看这一撇,我就是按照舞蹈演员身体形态幻化而来。”杨先生说,他在书法中追求有三美:体态美、情感美、寓意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