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按照油画系第二工作室的下乡风景写生的要求,二年级主要是通过外光的风景写生,进一步加强上一学年对于色彩的冷暖关系理解与表达以及对于色彩氛围的感受等等一些基础性问题的解决。三年级主要是通过对于客观对象的观察与感受,强调具有一定个性化特点的表达及加深对于画面结构,层次的理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模糊了二三年级的界限,将教学进度往前挪了一点。这主要因为是在陕北,在这样一个有着慢慢黄沙、干净天空,简单而又蕴藏无限丰富情感的地方。这是一个机会,有非常好的对象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画面结构、层次的理解及如何在具象的画面结构中体会抽象的形式美。
陕北的天空是简单而又朴素的,陕北的人也是一样。进入视野明确告诉你的就是天、地、人。没有藏着掖着的,没有复杂、没有丰富。一切都是一目了然的。即使是零零星星点缀在山体的树,也是明确的告诉你它的模样。不是孤单,而是坦然。这样的风景,表现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没有太多的可以让你去刻画的东西。而这样又恰恰使我们的同学不得不放开去画,注意力的侧重点就自然的转移到画面的颜色、结构、层次上,而不会具囿于形。这样比在课堂面对模特引导他们去体会具象画面结构中的抽象形式要简单多了。陕北的山体形态是风沙作用的效果,是随机的,自然的。也就是说它不一定非的就是那样子。山体形态的线条你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都是合理的。只要你划出了一片天,下面就是黄色的山。天是固定的,山是自由的,形成一个画面基本的框架,这里实际隐含着抽象形式审美的基本的对比要求。在进一步的推进过程中,你会发现山不再是具体的山,你没办法用一种很写实的技法去处理它,精雕细刻不适合这里。这样,对象的细节转成一种画面的细节。通过对于画面语言、结构、层次的不断推敲去体会陕北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山水画的作画程序有勾、皴、擦、点、染。这是中国传统代代相传下来的技法经验总结,隐含一个画面层次把握的合理性要求。将构成一个画面的点、线、面对比要求浓缩成勾、皴、擦、点、染。启发我们怎样去把握一个完整的画面。或者说体会构成一个画面完整性的要求。
走出教室,来到一个那么远的地方,那么辛苦,总的要有课堂教学难以完成的地方,这样出来教学才有意义。我想不得不强调的那就是感受及情感的力量。尤其在这样的一个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里所渗透出的情感的力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无论你的作品多么的新颖,语言多独特。忽略人的感受、忽略情感在画面的自然流露,这样的作品的价值是不会好到哪儿去。陕北的山体简单,文化沉淀却是厚实的。虽然每天黄沙扑面,但我们的同学还是乐此不疲的走出门去。我想大家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心头。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情怀在萦绕。细细品味画面,有些东西你也许感受得到。
有时问他们,在这画画感觉怎样,回答一般都是“好,好,非常好”。进一步追问:“好在哪里?”则回答又都是“搞不清楚”。我想搞不清才是对的,太清楚则有可能不是感受,而是知识、经验。最理想的方式是心灵如一张纯白的宣纸,受陕北风沙的浸染,直观的感受陕北的精神。在画画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基本上忘记了颜色的冷暖,但画出来还是有冷暖关系。我想这是因为表达的愿望太过强烈,是好事情。
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踩着细软的黄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不时会有一阵阵的风往你鼻孔、脖子、裤管里钻,撩起你的画板、打翻你的调色板,甚至在你的画面上覆盖一层厚厚的尘土。但大家还是非常的高兴,没有停下画笔。教学的场所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在路上、在山头、在院子、在餐厅,甚至在一排没有挡板的如厕蹲位上,都成为艺术思想交流、激发、碰撞的地方。
冷的时候下大雪,热的时候穿单衣。有一切都没有阻挡他们写生的步伐。生活习惯、饮食等也没有难倒他们。住在老乡家里,关系融洽。自己烧炕,烧水独立的解决许多生活问题。这些都是让作为老师的我非常感动的。画面上取得的突破更是如此。有些同学坐了三十多近四十个小时的车,但一下车立马就拿起画板出去了。没有强烈地热爱,不可能表现如此出色。女孩子无暇顾及打扮,男孩子比地道的农民还农民。所有的努力催生出现在这个展览,见仁见智在诸君。针对现阶段的教学要求,非得要给个评语,我只能说:“这一批作品真的是非常优秀”。
这个展览得以成功举行,与郭润文老师、范勃老师的关怀分不开的。在下乡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得到郭老师关注,事无巨细都反复叮咛。于我、学生都是非常感动的。下乡回来后,所有学生的作品都得到范老师的具体指导,因为作品的良好表现,联系展览、具体操作范老师都亲力亲为,事事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在这样团结紧密的集体里,任何一种良好的期待都是可以发生的。
2006-5-18
作者:罗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