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创作断想

  绘画于我只是一种语言,一种表现自己的方法。艺术家最重要的莫过于如何做人,莫过于对生命的体验,所以爱生活,爱自然,爱人类,才会对时代、对历史、对现实产生使命感,才会说出自己想说的而又朴实无华,充满了真诚感情的语言,才会打动观者。

  《战争》一画是在我压抑不住对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特别是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的悲剧的哀痛与愤怒,萌发出来的创作欲望,开始只是想直写南京大屠杀,画了不少草图,然而当我在画面上过多考虑了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强烈的表现欲望却被削弱了,况且另一方面我又认识到从古至今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将带来死亡、恐惧和破坏,对自然和人类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咒厌战争,渴望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于是,站在一个更大的时空,我撇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写实的人物,通过一个个变形的、扭曲的灵魂,造成一种战争恐惧绝望的氛围,唤醒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每次创作的过程都象诞生一个新生命的过程,我甚至不知道这生命终是一个什么样子,但在这过程中充满了希冀和快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艺术的生命却是无限的,所以在艺术的道路中跋涉,我不愿也不指望过早地成熟,宁肯象孩子一样对未来、对生命充满了惊奇和希望,象孩子一样去探究生命与艺术的本源。我发现当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广阔的空间(大自然大宇宙)去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忘记了自己,而关注自然苍生的一切生命现象;当你关在斗室里,你却很容易使自身膨胀,陷于自我的喜怒哀乐,而无视其它生命的存在。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时时感到胸中涌动着一股激情,让我感到兴奋,同时也感到慌乱,我企图把握那说不清的感觉,又常为难以捕捉感觉而沮丧。世界太丰富了,人的感情太丰富了,我无法仅仅用一种语言去陈述这不同的一切,结果使自己永远处在一种生拙的境地,感到痛苦和无奈,其实我内心非常明白,当一切归于单纯,归于无时,才是最高的境界,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我走向未来的过程。绘画也许不能没有技巧,也许不能完全离开客观物象,但最终还是为了表现一种感觉,技巧可以生拙,但传达的感觉一定要真实感人。感觉也许与生俱来,也许是因阅历和修养的积淀而产生,对于艺术来说,就如同生命,没有了感觉,也就没有了生命。什么时候能够使观者忘记了挑剔你表面的技巧,进入一种纯情感的交流,你的目的便已达到。

  评论一个画家及其作品,人们往往以其画的形式语言是否成熟来判断,忽略了画家的心智和人格是否成熟。对那些日复一日重复自己的画家,就算在形成语言上做得再纯熟精巧,其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有限的,相反那些不断探索,不愿重复自己,更不会重复别人的画家,他们的生命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也许他们会遭到更多的挫折和失败,但是他们成功也是前者无法比拟的。前者算计的是取宠当时和眼前利益,而后者追求的是不合时俗的精神。从表面的语言形式来说,也许前者比后者成熟;作为人本身来说,一个白痴也可以从外表的肉体上成熟,但永远不会再有成熟的的心智和人格。人类对于精神的追求永远是无止境的,他们绝不甘于被重复的愚弄,人类的历史最终只承认那几个带给他们惊奇、不解的先知。

  关于美。土拙是丑吗?原始是落后吗?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进化了虚伪;在创造科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然。在现代的社会里,一个真诚的艺术家应该透过五光十色的“文明”表象,发现原始朴素、无华、率真,不加雕饰的美才是真美,才是大美。

  关于造型。造型艺术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很长时间里人们总以写实、惟妙惟肖作准则,称之为造型艺术。实则艺术与科学一样,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创造。而创造总是与已成为概念定式的、直观可见的纯客观拉开距离,有所发现,有所感受,并用非概念、非定式的手法,去表现新的发现、新的感觉,才能称之为创造,称之为艺术。造型,从字义上说也是创造了新的型的意思,故造型艺术必须摒弃模仿传统的型和客观的型,用艺术家独特的情感、独特的审美方式去把握,这新创造出来的“型”才会有无穷的意趣。

  关于写意。从来论中国画与西画之分野,乃写意与写实之分也。意为何物?相对于看得见的实体来说即神也。神由何生?心也,所以意乃看不见摸不着之物也。然把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用绘画语言去表现,即产生写意之画。只是多年来写意画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仿佛所有用生宣泼墨画出来的画皆称写意国画,实谬也。

  一般绘画以自然为描绘对象,相对主体的人来说,其应该是一种客观的表现。但中国画以散点透视以及空白处理等手法形成的画面已跟客观自然拉开了距离,这与欧洲酷似自然的焦点透视以及面面具到的表现手法有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中国重写意(主体)与西画写实(客体)之本质上存在差异。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禅、道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观察自然、观察人生的独特方式,既可以体察大自然(客体),也可以观照自身(主体),中国人的哲学观从来就把人和大自然看作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因此当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灌注到作品之中后,体现在艺术之中的客体,失去了原貌,从而表现了主体的主观意趣,即追求神似,似与不似,天人合一。

陈一峰 广东省惠州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作者:陈一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