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以气论画

  古人认为,“气”为“至精之宝”,有真气、元气之说。“气”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万物皆有生命,都是天地阴阳二气的造化,故人之行为、举止、喜好莫不与“气”息息相关。“气”乃形色之本,察之可见贤愚;“气”又有心性的指标作用,由人之“气”能看出人的性格优劣与品德高下。绘画亦然,画如其人,故余观画,乃察其“气”,自得其高下也。

  “气”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性,犹如蕴藏于石中之玉,又如沙堆里的金子,还如黑暗里的光亮。“气”蕴藏在笔墨之中,在画面整体之中,使作品充满生机和精神。形是具体的、物质的;“气”是抽象的、精神的。“气”蕴含于形之中,形因此而具元神。气生则神灵,气顺则神通,气清则神静。笔墨御“气”而行,可以变得圆融浑厚,从而使画面充满生命力。得此道者,不会因局部的得失而泄气,也不因旁人的好恶而影响其心神。气吞万象,有容乃大。

  画乃心之声,观之而知其善恶。气如神,驰之则达如来之境。真正有修养的画家,善于掌握工具和技巧,善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精神。

  形不过是一种器,一种媒介,是表现画家主体精神的一种载体。“形”的真实或许能表现“象”的美丑,但气韵通达才能赋予作品生命,产生神逸之境。一个有修养的中国画家,最重要的不是表现形色,而是画面神气的把握,表现自己的品格和境界。气宽可包罗万象,气和可圆融含蓄、耐人寻味,气刚则充满激情和张力,气清正则表现其品格境界的高逸。

  每每画里的“气”与人通,人之呼吸,因人而异,快慢不一,强弱有别。辨识画里“气”的深浅,品鉴其用笔或形色的浮躁或宁静,便可知作者的品性善恶与修养高低。笔气通达,圆融舒和,画即蕴含勃勃生机;反之,如笔气急促,断续浮躁,则画必有病。

  得道者必修身练气,相对于画面上的形色,笔墨气韵才是辨别画品高低之根本,其不为形色所拘,随机生发,随心所欲,一气呵成,名为写形,实为写气,惟恍惟惚,似与不似,不拘其形之精细,只求气之通达。气无声无形,然善其道者,则可闻其呼吸,见其往复。

  纵观古今,画品高者,则其能养气御气也。为利欲所趋者,必心浮气躁,哗众于技巧,取宠于形色,不足论也。

(陈一峰 惠州学院美术系教授)

作者:陈一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