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诗化的江南田园风情——陈危冰田园山水画的视觉语言

  陈危冰的童年在浙江山区度过,后又来到江南水乡苏州,青少年时经常到苏州郊县去看望乡下的亲戚。故乡的山山水水,江南的的田野风光,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她是危冰心头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和情结。

  在越来越喧闹的城市,危冰拿起画笔作画,这时小时候在农村的一幕幕情景会不时袭上他的心头,“移情”久违了的田园风光,令他陶醉,令他迷恋,激起创作的巨大冲动。

  古时有一女子写过一首诗,名叫《舟还长沙》:诗中写道:“侬家家住西湖东,十二珠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危冰也有着这样的同感,以前常在农村,不知家乡之美,今日身处城市,方知农村之美。

  三十多年前,危冰便对明代沈周的《东庄图册》独有心印,反复临摹,心头为之一亮:江南田园风光不是个很好的题材!他纵观苏洲画坛人才济济,画水乡和园林题材的,名家辈出,而田园风光却是一块少有人问津的天地。但田园比较难画,传统山水画重点缀的田园往往是不成功的。

  危冰没有却步。发现是一种顿悟,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发现,也是整个内容的发觉。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或论诗和画的分界》中指出:艺术的天才往往突破规律而有所成就,开辟新领域、新境界,去创造一种新的美。读危冰创作的江南新田园山水画,我们就可看到他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1998年,他的《苇岸无穷接良田》获得江苏省首届山水画大展铜奖后,危冰创作田园山水画便一发不可收。他的一幅幅画作,犹如一首首婉约动人的抒情诗,在人们记忆中已渐行渐远的江南田园风光充满诗一般的境界:烟水朦胧、水网交错、宛若仙境的田野上,粉墙黛瓦的农舍、古老的石板桥、荷叶田田的池塘、朴实无华的土埂,金黄色的柴垛、青纱帐似的芦苇、青青的秧田菜畦瓜棚、还有篱笆、孤舟、古井和悠闲自得的鹅群,空气中似乎还可闻到一股特有的清香……这里有着画家童真时代失落的梦和无穷的乐趣,作品流露出画家对昔日江南田园风光的不尽感慨和眷恋。

  昔日江南的田园山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她的自然原生态,美在她的恬静秀丽,美在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失去了的才是最美的。在画作中,表现出了画家对自然场景中各种元素的典型化能力,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匠心经营,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虚实开合,明暗浓淡,动静轻重、点线面的结合,自然界司空见惯的物象,一经他的艺术化组合,便构成了一个富有空间节奏感和艺术美感的整体,清气溢发、恬静闲和、处处涌动着勃发的生命力。画家在图式上不满足于程式化的经营,追求用多视角来表现他心中的美,其间亦可领略到苏州田园诗人范成大的诗画意境。

  危冰的田园山水画的笔墨语汇是现代的,但又扎根于传统之中。他从范宽、王蒙、黄公望、龚贤、沈周、黄宾虹等历代大家那里汲取笔墨技法的“养分”,又得益于自己接受学院教育的扎实功底,反复揣摩,反复实践,对自然界物象的书写和塑造有了自创的面目,有着鲜明的个人符号。著名画家孙君良这样评价:“陈危冰之江南田园山水以其浓郁葱茏之田园诗意和恬淡雅逸的文人气息于山水画坛,独树一帜,有鲜明的个性风格。”“陈危冰的田园山水多从生活中来,皆于人们不经意处着眼,能发人们之未发,是形成其个人风格的要点。”

  也许是受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影响,危冰在色彩上偏爱绿色和黄色,色泽明丽厚实。然而危冰是清醒的。在他的一组新作中,他又在探索用传统水墨来表现江南田园山水之美,灵动洒脱、生动流畅的笔墨语言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危冰说:“经常给自己设置一点障碍,不时给自己出些题目,并把它作为一个工程来做,寻求画风的多变,当然画家会由此感到‘痛苦’,但只有在这种‘痛苦’中才能成长,才能找到创新的感觉。”

  危冰始终认为:要让作品打动人,能获得后人的认可,画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杀手锏”,这就必须下苦功夫,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危冰志存高远,认准一个远大的目标,正在努力地践行着。

作者:张惠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