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尤洋:谈消费动机

  “这件作品AMAZING!你一定要卖给我!”说这话的女收藏家激动得面色红润语气夸张—就跟有空气人拦着不让她买似的。一旁的年轻艺术家泰然若之,显然见惯了这场面并没有回话。这时收藏家助理赶紧走上一步提醒到:“这件您3年前买过。” “不会吧?我怎么不知道,那我要买那件”。“这件您也买过。”“那好吧,让我们再买一次,总不能空手离开。”

  这是上周发生在京郊年轻艺术家工作室的一幕,事后我问艺术家为何如此镇定。“他们都这样,有的每过几年回来还要买一批一样的,经常不记得曾经买过。”对我所从事的工作属性而言,自然联想到上述现象背后的消费动机。购买艺术品与购买大白菜不同--从来没听说过哪位买家是基于生理本能动机去消费艺术品的(虽然某些艺术作品可以让观众吃饱)。那么从心理动机的几个角度看,这些动机彼此冲突但同时互相协作,优势动机的出现似乎也没有规律而言,消费行为显得十分个人化。

  对于小康阶层之上的买家主体而言,文化导向的产品总是令他们产生强烈的消费动机。按照市场营销的理论,当消费者的层级越高,受到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的影响权重就越明显。比如我们能看到手机虽然是基于通话这一基本价值的产品,但正是凭借对文化价值的开发,苹果在近五年来几乎将上一代霸主黑莓或Plam在市场中击碎。同样我们能看到在时尚、餐饮等领域这种迹象同样明显:文化甚至已经超越了在产品中自身的边缘价值。然而,艺术品于其他带有文化色彩的实用性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当下艺术品的日常实用性已大大退化。艺术品在自身逻辑进化的线索上,逐步摆脱了阶级服务性(如为宗教和贵族绘制颂歌)、普世审美性(被设计界所取代)。众多的作品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一种近乎纯粹的精神审美。然而这一点被作为待售产品的基本属性看待时,无法被具化成为有固定的形状,它只能作为个人化的意识形态存在。对于那位篇首的藏家而言,我想无非就是难得来一次不想空手而归的心理。而对于逐步产生艺术消费需求的白领阶层而言,在消费毕竟不算便宜的艺术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犹豫不决往往会抵销掉相当程度的愉悦感。层级属性决定了他们注定患得患失,主观设想艺术品亦还具有日常基本属性。对于这一点我是百分百不提倡:因为在我看来,大部分这样的产品只是外表类似艺术品的非艺术品罢了。

  文章写于2011.12.1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