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07年5月,一名中国画家的画展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引起了轰动。在伊利诺伊州政府举办的这次中国画展,受到了美国各方关注。伊利诺伊州副州长在观看了画展后,高度赞扬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绘画艺术的精美,他说:“这次画展,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化艺术,对架起中美两国人民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非常感谢画家带来了许多的中国水墨画精美艺术,使我能与这里许多林肯故乡年轻的艺术家们共同分享中国古老的绘画艺术,而且,中国即将举办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感受到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我们预祝中国北京奥运会成功。”
什么样的绘画打动了美国人的心灵?什么样的人在不同文化之间用笔墨找到了灵魂的契合点?他是一位怎样的画家?他又是如何在绘画艺术中凸显自己的五彩世界?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走访了刚刚回国的画家刘俊刚。
穿越时光隧道,探寻笔墨真功
中国绘画承袭了中国美学的千年传统。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就是中国绘画的源泉所在。
刘俊刚的画室位于北京通州区,上下两层的楼房在他的设计下变成了情景交融的袖珍园林。几株修竹搭上一架葡萄、一棵石榴树、几盆荷花,再加上鹅卵石铺成的小径,俨然构成了中国园林美学中借景、隔景的典范。刘俊刚告诉记者,中国绘画中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补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和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他的画室设计就是要达到超然物我的效果,使自己创作时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感觉。
情与景是画家自己的创造,就像菊是陶渊明的世界,梅是林和靖的专利,而竹独属郑板桥一样。刘俊刚的世界属于山水。为了自己的山水,刘俊刚一直在艺术的世界里探寻。
刘俊刚出生于北京,小时候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北海、什刹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就像一幅幅活的挂图印在了他的心底。这些园林中体现出的美深深打动了刘俊刚幼小的心灵,那是他就开始了对山水的追逐。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在一种宽泛、和谐、悦乐的精神状态下,刘俊刚不仅找寻到了山水与心灵的相通之处,而且也发现了生活的诗意。那是一种完全抛弃了功利思想的状态,一棵棵树、一座座山、一汪清泉、一条溪流,都在他的心中映衬出五彩的世界,它们互相转化、组合,形成了变幻无穷的灵魂版图。在这样的世界中,他可以随着自己的意趣笔走龙蛇,把心中的世界通过画笔表达出来。刘俊刚把那段时间叫做自发状态,而他真正进入自觉创作,还是遇到国画大师何海霞之后。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工作的原因刘俊刚有幸能与中国画坛上的众多大师交往,有机会得到大师们的教诲和真传。黄胄、董寿平、吴贯中、李可染、何海霞、黄永玉等等,这些与中国美术史紧紧相连的名字,得到其中之一的指点就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而刘俊刚与他们每一个都交往甚密,分别得到了耳提面命式的指导。其中,他正式拜师于山水画大师何海霞先生,并跟随何海霞学习山水画艺术20余年,在艺术修养和绘画技艺上得到了迅速提高。李可染先生还亲笔推荐刘俊刚参加了美术家协会。
说起那一段时光,刘俊刚显得格外留恋。不仅因为在大师身边学到了艺术的真谛,而且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自己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他说:“是大师们给了我人生的厚度,使我在平常普通的生活中能够发现美的存在,世界在我面前变得富有灵性,并且与我息息相通。”
成竹于胸,意境中西
清代画家郑板桥说过:“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这是一种物我合一胸中之竹的境界。
刘俊刚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作为山水画家,更是如此,整天躲在屋中闭门造车,只能是固步自封。为此,刘俊刚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游历写生,在大自然中寻求艺术与人生。太行山的山间小路还记得一个身背画夹的身影;桂林的青山碧水间还映衬着一个手握速写本的中年男子;云南梯田清晨的阳光曾经泼洒在一个独行人的身上;泸沽湖的碧波也曾经清洗过一位画家的心灵┄┄
绘画艺术不仅仅揭示生活中某一具体事物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通过不断的游历与体验,刘俊刚不断从自然中吸取营养和灵感,并创造出超越自然的美。他的绘画更加丰富,更加旷远而空灵,透过浓淡相交的宣纸,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山水的灵奇和人性的光辉。
何海霞这样评价他的学生:俊刚以真诚面对人生,以责任追求艺术,师古人更师造化,其绘画既有典雅细腻之笔,又有大气奔放之意,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他又游历欧洲和日本,受到西洋艺术的影响,毫无疑问,俊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代。
“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古君子借古以开今也。”刘俊刚喜欢石涛对绘画艺术的这段议论。他认为识是画家的学问修养,受是主体性和创造性,作为一个现代画家,同样有继承传统的问题,但同时还要不断地充实美学、文学、历史知识,加强个人修养,锤炼内功,只有这样才能不为识所限,才不致于“泥古不化”达到借古以开今的境地。
刘俊刚的学习是多方面的,他不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传统中国绘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且他还广开视听,学习西方素描和油画。西方绘画讲究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而中国绘画追求所谓象外之象,要从有限进入到无限,达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意境。在经过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之后,刘俊刚开始借鉴油画中对光影的处理和对情感的渲染技法,大胆尝试,使自己的绘画进入一个崭新的高度。这种尝试也为他赢得了欧美收藏家和评论家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以画为媒,传播中华文化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部丹青史,上下几千年,凝聚了一代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刘俊刚的绘画艺术取得了成功。1988年刘俊刚首次在文奎堂举办个人山水画展。1990年应深圳美术馆邀请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山水画展。1992年至1995年应德国海德堡市艺术画廊的邀请先后举办过三次个人山水风景画展,现在海德堡古堡博物馆中还陈列着他的作品《海德堡的冬天》。1995年应日本富士经济公司的邀请前往日本东京富士山写生创作。1999年至2001年曾被美国依利若依大学和美国肯塔基州斯堡尔丁大学两次邀请前往美国讲学并举办个人风景画展。2002年10月应美国肯塔基州明坊艺术馆邀请举办《山野风情》个人作品展。2007年应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邀请举办个人风景画展,并在伊利诺伊大学进行讲学。
事业上的成功,使刘俊刚成为了一名世界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通过绘画,刘俊刚把中国绘画艺术和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传递到了四面八方。说起讲学的经历,刘俊刚深有感触:“今年是我第五次到美国讲学,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美术系讲授东方美术史和中国画发展史。通过这几次讲学,我感觉到美国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副州长还对我说,今年芝加哥也将申办奥运会,作为与奥运会有关城市的人民,他们由衷地祝福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
在美讲学期间,刘俊刚以讲解加示范的方式为学生和社会人士讲授东方文化。他不仅讲授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而且还讲授中国画的赏析,将画与画家阅历、修养、性格、气质等相关的知识生动地传达给倾听者。在他的讲解下,一个奇特而绚丽的东方文化世界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们惊讶于一支毛笔、一滴墨竟能展现出如此精彩的大千世界,他们深深折服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一个中国画家在伊利诺伊州讲学,深得民众喜爱的消息不胫而走,以至伊利诺州州长得知后欣然邀请刘俊刚到州政府举办画展。他们认为即将举办奥运会国家的画家来到伊利诺伊州,是伊利诺伊州的骄傲;刘俊刚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带给美国人民,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
谈起绘画的感受,刘俊刚说:“画家要真诚,对人生、对艺术、对自己,都要真诚。同时画家要有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给人最好的东西。画家还要有良知,对时代有正确的认识,只有立足于民族之根,吸收外来营养,才能创作出真正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作品。”
中国艺术善于在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刘俊刚的绘画世界始终追寻一种有限与无限的转换,中国的山山水水浸润着他的心灵,使他从中找到人生的永恒所在。沉寂、思考、突破、再沉寂思考、再突破,一条没有止境的艺术道路上,刘俊刚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这也使我们对他有了更高的期待,期待他在绘画艺术上爬上大山之巅,我想那时我们给他的不仅仅是祝福和仰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