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遒劲险绝 变化迭出

  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幅行书作品,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21年前创作的一幅力作,内容是自作诗:“江河日夜流无益,涸早积年浪自翻,大度天心宽似海,浑将得失等闲看”。

  此幅作品熔篆、隶、草、魏碑于一炉,体势飘逸雄健,俊美险绝,变化迭出,于温润凝重中富遒劲,秀美跌宕中显洒脱。

  姜白石《续书谱》中说:“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之精妙也。”欧阳先生用笔着眼于效果,有时采用正锋,有时采用侧锋,从不计较非中锋不可。从作品中观赏,笔画俊朗圆润雄强、刚柔相济而变化迭出。其笔法好比绘画中的兰叶描,一纵一横,无一平铺而过,一点一捺,都是仔细推敲。他善于在平衡中求变化,从多样中见统一,在正侧、转折、掩仰、向背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和典雅秀美的风姿。对较长的主横笔,如“河”“无”“积”等字,起笔和收笔着墨重,中间着墨轻,而敢于左放右缩,或右放左缩,在不平中求平,不齐中求齐,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撇笔一般为起笔轻出,收笔回锋,如“益”“度”“失”等字。捺笔变化也很多,有时轻起重收,有时重起轻收,有时重轻一致,而在形态上予以变化。有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形成高屋建瓴之势,这些与众不同的用笔特点,形成了欧阳先生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古人云:“一字之法,贵在结构,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欧阳先生十分注意字的结体变化,不论笔画多少,还是字的大小,每一笔力求变化,做到轻重、距离不同,起笔、落笔取异,创造出多变、险峻之美。整幅作品28个字,三点水旁的字达7个之多,其变转悉异,无一相似。《行书叙论》中说:“行者在字学,非富规距,有来历,不能作此。譬之千里之足,屉伏枥下,则成亏何者?及其缓辔阔步,争驰蚁封间,于是驽骥遂分。书之有行,若是也。”欧阳先生的行书正是伏枥老骥。

  《法书通释》载明张绅曾论书:“凝神存想,乘兴下笔,立一字为全篇之主,分其章,辨其句,为之起伏隐显,为之向背开合,为之映带变换,情状可以生,形势可以定,始可言书矣。”欧阳先生同那些拘守一点一画的书家不同,在章法的处理上,尤重全书气韵,而不断变化书写特点。他常说:“要敢于给自己立章法,这要在精熟书体的基础上给自己立章,功到自然成,书到自成章。”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敢于打破和善于打破局部平衡、对称,在局部的不平衡、不对称中求得通篇平衡对称,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求得稳定的效果。特别在横斜、逆出、放缩之中,求得血脉贯通、神完气足。使得字体大小、疏密,错落其间,如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

  这幅作品还可以看出,欧阳先生在作书之前,一定是凝神存想,并乘兴下笔,在书写之中随字生形,偏侧欹斜,挥洒任性,从而产生出纵横洒脱的跌宕风姿。作品中,每一行每一字横斜疏密、分间布白、俯仰避就、留放垂缩、映带顾盼、起伏隐显,无不经过精心安排。看上去似乎不经意写成,细细观赏可以发现欧阳先生的独到专精之处,在跌宕变化中呈现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情趣。

  欧阳中石先生,山东泰安人,1928年生。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欧阳先生从小酷爱书法艺术,学书从楷书入手,曾沉酣于颜、欧、北魏诸家,10岁开始受教于著名书法家武岩法师门下,最后又师从吴玉如老先生。在名师的指点下,遍临历代名家碑帖,尤心折于“三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珣),得其精髓。

  欧阳先生热心于书法艺术教育事业,精通书法理论,许多后学都读到过他的讲义。对于学书,他主张首先要泥古,而后创新。初学不论从楷书还是从隶书、魏帖学起,要选自己喜爱的书体,先专攻一家,直到临象(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再学别家。这时要以读帖为主,要开动脑筋,反复琢磨,以弄清其渊源,分析其长短,体察其用笔结字的章法等,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他还主张学书要各家都学,但临写的时间不宜太长,要不断更换碑帖,敢于见异思迁,浅尝辄止(尝固须“浅”,但知必“深”才行)。这样,才能取众家之所长,熔铸古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作者:纪怀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