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水墨”遇到今天城市的“水泥”时,常会产生不溶的尴尬,虽然这种实践已经绵延了数十年,但成功者屈指可数。从中国人的情感讲,水墨应是随时代而变的。从水墨的材料气质与精神内涵,以及社会学的理性分析甚至到多种方式的创作实践,我们不得不说近二十年以“城市水墨”为课题的创作、展览、研讨,好象并未能从质上提出解决方案,达成期冀中的飞跃。这也许就是很多理论家有些无奈地指出:水墨艺术的根源是农耕社会的文人意趣与以钢筋水泥为结构、以汽车为节奏、以互联网为沟通方式的城市是很难调和的。因此,面对“城市水墨”这一课题,很多人退缩了,或是绕道而行。樊枫先生则是始终坚守用水墨表现城市的一位。因为这种不曾的退缩,使我们能在今天得见他一批厚拙、气定的破冰之作与名为“怀城”的这个展览。
樊枫先生不仅是一位画家,同时也是武汉美术馆的馆长。他的平淡与温和,常使人惊异武汉这么火爆的城市竟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只有见到他的作品,方知画中呈现出的才是他平和后面的力道与脾气。那种肯定、明确、不谦让、不躲避的态度证明樊枫馆长是画面上的武汉人。其作品既有宏篇巨制的全景式呈现,也有轻松挥写如回眸一瞥下的城市切片,樊枫以浓重的黑白解读着城市的霓彩。他在表达沉着的城市形态之外,还在用画笔表露着今天城市带给我们的喜与忧,以及城市与城市人的品格,这应该就是樊枫先生由笔墨幻化的怀想之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