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子游离乡在京转眼已是十年有余,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十年是蜕变的十年,不容易的十年。认识子游约有七八年了,可以说基本能体会这十年对子游意味着什么。北京确实是个需要勇气的城市,子游的力量在于他自己也未必能尽知的自身所具有的宝贵定力与潜力,而这些,只有旁观的友人能更清晰地察觉。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子游在时间中显出的样子,是他从一个编辑到一位艺术家,从一个行者到一个思想者的变化。
初遇子游,只觉此人话语不多,热闹的场合往往静默,却于不声不响间把需要有人处理的繁琐事宜一一安排妥帖,之后方才回到人群,以他缓慢的语速,带着湖南乡音的普通话参与其中,这也是有他在朋友们觉得踏实的原因吧。有时其幽默的话语令在座的尽兴欢颜,而他却只是微笑着,一副十年不改的淡定之色。有次聊到书法,我当时正倾心日本江户时代的禅师、大书家良宽,却苦于良宽的资料在国内鲜见,子游只轻轻一句“我有一本他的书,明天给你带来。”第二日,见到的《良宽的荒海》竟是日本人研究良宽的生涯与艺术的文献集,且附有大量未曾见过的良宽书法影印作品,真是如获至宝。此外,朋友间不管什么活动,只要有子游发起,参与者便觉得乐意而亲切,尤其是易英先生的艺术批评班各界同学,几乎没有不识子游的。
子游喜欢将每日所见之人所经历之事悉数记下,自己谦卑地称之为“流水帐”。已经收入他的第一本书《云端漫步》的这些文字有庄子所言“游心于淡”之简远平实,我看这些游记画记皆是子游完成自己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有时是当日所见的一长串朋友的名字,有时是某本书又下了印厂,而有时只为记录一次读书或一张小画的心迹微茫……如此等等子游自己如是说“哪一天,做些什么不重要,与交来往,时间、空间、气息,语言,会非常有意思,对于别人无所谓,而于自己很重要,因为成长之快乐,思想之变迁,事业之成就,引索其中”。而他持之已八年的邵大箴先生主编《中国画艺术年鉴》,以中国画艺术生态课题研究和近期推出的《中国艺术家年鉴》系列丛书,在学术界和艺术家圈里卓有成效。这些书籍的辑辑与出版,更像是一份厚重的文字和影像文献见证,历数着他十余年来点点滴滴的心路历程,它们是眼力并心力的成果,亦是他亲和力的实在载体。
编辑年鉴类书籍工作浩繁,已是相当不易,故此子游在繁杂的编辑工作之外还能清心画事就更为可贵了。子游精研书法我是早已知道的,而前些日子拜访他在望京的工作室,成百上千张花鸟速写,其数量之巨及所见每一帧画面的形态各异各具性情之生动令我哑然。感佩。品子游画,无论是速写还是水墨都有徐渭论曲之“愈淡薄,愈滋味”之意境,简单的并不容易。艺术是要舍得放进时间的东西,子游显然是有大舍大弃的,十年的与妻女远隔,十年的各地奔波,十年间与古人及当下优秀艺术家之间的的砥砺神交,又十年实实在在的艰辛劳作。我想,正是这些自自然然成就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渐行在高处的,不一样的子游。
作者:宫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