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传统和现代
理解传统和现代我想到了米饭和面包。
当我这个从小吃惯了米饭的江南女子,⼀天开始吃到香甜可口的面包。新鲜和好奇感满足过后,吃米饭的习惯不会改变。但也不会忘记面包的滋味。所以当吃白米饭的同时也时时品尝时尚新颖面包的感觉无比美妙。我的生活里可以离开面包,但离不开米饭。
活在现代生活里的我,从骨子里喜欢中国传统。离不开中国传统。就像离不开米饭。虽然可以世界各地去旅行,但从小接受中国统教育长大的我就像从小吃米饭长大⼀样,内心世界永远改变不了的是中式。
中国画里有写意和工笔两种。我选用了工笔画这个最传统的中国绘画方式来诠释自己对中国传统的喜爱。用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来诠释对生活的理解。用女人的细腻和媚来诠释自己的画。
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是我生活的方式,也是我绘画的表现形式。
2012.9
画氛
⼀支画笔,⼀展宣纸,如何描绘梦里的春秋和那脂粉的气息。
当星星点灯,万籁寂静的时刻,也是我与画室相拥的时分。
那些若隐若现的音乐在呼与吸之间,给我宁静和辽阔。草原放牧的马头琴,丝竹笙箫的古琴……
这些音乐在夜深人静处,如同在⼀湾寂静的水面,远远看见⼀叶小舟,闪着温暖的烛光,虽不能接近他,想到这样烛光,便不再孤独。寂寞的同时,品味着这份美好。
我⼀直在家里画画。也就是不论住在那,画室是家的⼀部分。因为在自己熟悉和精心布置的环境里,走进自己的梦里⼀切觉得真实。
音乐是我绘画的⼀个重要工具。在画画时我不能没有音乐。最早从听邓丽君,齐豫,蔡琴,朱哲琴到上海,法国30-40年代老歌,马友友的大提琴,板本龙⼀的末代皇帝,谭盾的卧虎藏龙……
音乐使我的梦做得更完美。在音乐的陪伴下,在自己的梦里游离徘徊的更轻柔随意。别让梦醒来,再⼀笔⼀笔把梦境里的故事渲泄在画面里。
当音乐停止,从梦里走出,还会继续去寻找那些梦。这⼀切,都是我终身的行囊。现实生活里会在那些去过的老街,美术馆,皇家花园,古董市场旧货市场,古老的建筑里继续寻觅和品味。
当四季轮回,画室前的庭院里,春去秋来。听着雨敲打窗户,芭蕉叶滴滴答答的响声。
看着小鸟啄完结满枇杷树,无花果树上的果实。
闻着醉人的栀子花,桂花,腊梅花的香味。
品着龙井茶。
画里画外我时常分不清自己在哪
2012.9
角色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会符号,哪怕⼀个再普通的人。
在这个惯以社会符号来界定人和角色世界里,我宁愿我的亲人和朋友只称呼我的名字---曾红。
因为在这个名字里,涵盖了我所有的层次:母亲、妻子、女儿、好友、工笔画的潜心者、热爱生活的女人。
在需要向别人自我介绍时,我常常无法确定用那个词藻来表述。生活里的每个角色都是我。时间慢慢让我越发感受到不必为自己界定角色。我的角色是我的当下使然,是时间和空间双重邀请下的呈放。在孩子面前是母亲,在丈夫面前是妻子,在自己的绘画时间里是画家。
我感恩生活对于我的馈赠,时光对于我的慷慨。我的先生和我的孩子,他们使我的人生成为完整。虽然生活中时时充满欢乐,时时也有泪水。所以才能把那朵花,那个猫,那个女人,那本书,那把扇子那双鞋里的故事编织的如痴如醉。 生活使我的经历丰富,让我沉醉在画里时能够脱离地面,贴着水面飞翔。我的每个角色的所感所悟,编织了现在的我。
这样⼀个寂静的夜,时光在香薰中慢慢流淌,我似乎能够听到画中临水的仕女裙裾擦地的悉簌声,满池荷叶的摇曳声,庭院里的蟋蟀的鸣叫声,和我的心跳声⼀起……奏响如歌的行板,在⼀个最朴实的夜晚,在⼀个月色如昭的夏日,我抬头看着琴桌上行至世界各处的照片,和家人在⼀起的留影;和友人们勾肩搭背的开怀的笑;还有各地开画展会晤时红彤彤的笑脸;如翻页般的往日……照片中这个巧笑倩兮的女子“她”和“我”成为了角色的互换,“我”回到了以往,“她”成为了今后的“我”。
2012.9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