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胜者归来
他回来了,像远航归来的船长,经历了风雨沧桑及与狂风恶浪的搏击,满载着阳光和海水回到了故乡靖安。在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上,他带领着水手们,播种着新鲜的阳光和海水,正为故乡筑一叶方舟,想再次吹响号角、扬起风帆,欲把故乡溶进知识的海洋,带往美好的精神乐园……
他回来了,整个人儿散发着黝黑而纯朴的高原汉子的气色,粗犷与豪情更显人间烟火味。踏上故乡的土地,在靖安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和乡亲、儿时的伙伴们说着亲切而地道的乡土话,只有那漆黑粗乱的长发,稍带点常人思维中所谓艺术家的模样。
他回来了,一路走、一路爱、一路回味着故乡原有的姿色。在山间、在原野摆弄着狂放的姿态,尽情吟诵。
他叫洪浩昌,1973年生于昭阳区靖安,中师毕业后,当过乡村教师,之后以专业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于1999年毕业。现为职业艺术家、画家,在北京、无锡、昭通三地生活着、绘画着。
他在自己的随笔中写到:
高原清晨的阳光从山头射进我整整睡过十三个年头的房间里!炊烟味掠过狗的敬业声,我的两个孩子睡得像两个工艺品……
我盘旋在儿时的记忆里,透过凉爽的空气,我像发情的土狗疯狂地与大自然交配起来!亲人和儿时的伴,用他们同样亢奋的烈酒和旱烟把我深深地裹起来重重地扔到高原的草甸上……高原的风吹过,我更强壮,心里的山歌没吼出声,已经像牛一样狂奔去。山花烂漫,我来不及去摘,我继续一路狂奔,一路亲吻着故乡。昭通的夏,是永远的天堂!
在故乡的怀抱里,白天我变成了孩子,晚上我也变成了孩子。
2008的夏天,他带着一双儿女,也带着未完的理想回到靖安。美丽的靖安、浓郁的亲情缠绕在父子三人心间,让他们在故乡尽情地享受着每一天。
他看见路边四处奔跑、无事可做的孩子,就把他们领回家,再给孩子的父母一些钱,交代他们去给孩子买书;他会挨家挨户去看望乡里的老人,嘘寒问暖、拉家常、摆龙门阵,这些跟他父母亲一样勤劳、善良为这片土地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都是值得他尊重和爱戴的。他把一个懂得学习的好孩子的模样、他把一个儿子天经地义的孝顺做成了雕塑,深深地雕刻在故乡的心墙上。
大自然的画使
洪浩昌在画界,算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他在外面,很有点名气:1994年洪浩昌在昭通首次举办了个人画展;从2002年到2008年,他在杭州、无锡、上海、广州、北京、厦门、苏州、哈尔宾等地先后举办了20余次个人画展;2000年到2007年,在杭州、香港等地参加过10余次的联展;出版了《洪浩昌画集》、《刀与油彩——浩昌近作》、《洪浩昌色彩世界》、《中国当代油画家洪浩昌专辑》、《二月画坊/雅集·洪浩昌卷》、《景观北京——洪浩昌系列作品集》、《从园林到园林——洪浩昌油画》、《洪浩昌油画》、《洪浩昌的园林》等个人书物;近年来,他的油画在全国性艺术展中多次获奖,近百幅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无锡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收藏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洪浩昌的作品绘画形式独具个人风格,把油画颜料用刀绘制、用刀调出各种美妙的色彩,作品以描绘中国古典园林、自然风景画为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先生这样评价他:这种用画刀绘制的、超越写实、日渐简化的风景具有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审美品质。
西方油画的层次感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得和谐温柔,看似现代而又不失传统。洪浩昌的作品全部来自大自然写生,一种自然的生命气息从画里扑面而来。可能是“女人看花、花似女人”的缘故,我就觉得他那些关于花的风景画、小桥流水的园林画像江南女人,轻盈、娴熟而宁静;也像《红楼梦》里读书的女子,端庄、羞涩而调皮。
这个农民的儿子,把对大自然的挚爱与生活的美好演绎得美轮美奂。在靖安,我去过他的画室,里面有几幅新作品,还在散发着淡淡的野花味。窗玻璃在故乡的空气里显得清澈而妩媚,画室里养着无数的艺术精灵,时而在画布上跳跃、时而在空中舞蹈、时而在风中聆听……
抽屉里的梦想
2007年11月的某一天,洪浩昌去给靖安中学的两千多名师生作了一次关于“人生·心灵·工作·梦想”的交流。他在随笔中写到:
头脑中千头万绪,我在记忆中搜寻着浓缩的经典!
我感谢这样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作为一个靖安人,一个靖安中学毕业的学生,一个靖安的普通农村娃娃去与靖安的想学习的邻居、兄弟姐妹们共同进步!
那是一次成功的交流,那是一场心灵与智慧的汇集、撞击。他试图用理想的泉水去洗刷自己曾经年少时的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给自己的抽屉装上梦想,让每一个梦想都有翅膀飞翔。他年少时最初的画家之梦就在这抽屉里,如今实现了。对于一个永远勤奋的人来说,当一个理想完美地实现后,新的理想会再次迸发出来。他像一个点燃希望的领舞者,高举着梦想在故乡的土地上矫健、狂热地奔走、呐喊着,呐喊着已醒来的、或是正在破土的、或是还在熟睡的梦想……
因为有梦想的阶梯,因为有勤奋好学的脚步,洪浩昌站在了成功的舞台上,拜谢过鲜花与掌声后,他又继续奔跑在理想的路上。这一次,他把理想的种子埋在了故乡靖安。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懂得知识的力量,他希望在靖安这片土地上不断有理想发芽、成长,于是他规划着在靖安修建图书室。
2008年,图书室终于建成。他把图书室建在了为父母亲修建的新房子里。图书室在一楼,足有五六十平方米。我去的时候书已经到了,只是书架还没到,图书共有16000余册,另外还有电子图书10万余册,并聘请专人来管理图书室。书的种类繁多,像海洋里的鱼,闪烁着星星的眼;像天上的星星,闪烁着金鱼的眼,它们相互辉映,共同构筑一个梦想的星空……
我问他,可以用多少时间去等待光临图书室的人,他说就用自己后半生的时间吧!他说读书是去领会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所有正在学习的孩子,领会一首诗的意境远比死背诗的词句更有意义;每天和一本好书相识,就有一位智者和你谈话。人最怕没有想象力,身体的懒惰、脑子的懒惰、悟性的懒惰都让人窒息,让生命腐朽。他有足够的耐心去经营好图书室,为靖安人民打开一扇精神的窗口。
力量的源泉
采访洪浩昌,我完全失去了记者的角色。和他的交谈中,我自然地变成了一个学生,他像一个老师,给我讲述着人生、理想与知识之间的共鸣,这让我受益匪浅。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洪浩昌所走的路以及他为故乡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唤醒故乡人们重新认识知识的力量。
我想每一个成功的男人或是女人,必定是个勤奋的人。人的潜能是无穷的,只有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才得以挖掘出来。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人类社会进步的脚印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演化的足迹。关于勤奋,不是上天给予的,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坚持某种理想或信念而自觉形成的。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只有坚持学习,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人类才会不断进步。洪浩昌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一个年轻人,更应该珍惜时间,不断用知识充实、完善自己,在社会中充分体现个人价值。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虔诚的信徒,做一个对生活、对学习都忠实的人,把学校、图书室当做心目中永远的圣地,每天都去朝拜,理想之树常青、理想之花一定绽放!
整理/马燕
——昭通新闻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