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雷双:关于“切换媒材”的对话

  (朱思睿)一个人的成长中,童年的视觉经验很重要,尽管以后会变,但回归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好象托翁说过:每个人对世界的惊奇和认知三岁前基本结束了。以后只是深入的事情,羡慕雷师的家学熏染,有三杰陶养,许多人一生都不会有此机会。常人眼中色彩单一的花瓣在你油画里丰富如莫奈草垛,这是色彩的天份,而黑和白同样是单调的色,你用活用透了它们,这又是油画色彩经验内化成了本能,因此你媒材的转换便多了一种自觉,诚如你说的:画到某个阶段,是画在支配自已了,双重的修养及文学的诗性情感使水、色、油的碰撞顺应了你的趣味,画面不得不也必须成为这样,这种媒材切换是成熟的,它有对光的本质把握和对细节的偏爱,有诗性的情感,与贾先生里应外合的理论是遥遥感应的,拙见!谢谢先生信任!

  (雷双)思睿,你的这段言说中强调我将黑白用活用透了,并说到我对光的本质把握和对细节的偏爱。好!很准确——它源于你绘画与艺术理论的双重修养。我画面中无论是早期的写实还是表现及抽象表现,那光感一直为同行所称道,现在它闪耀在我的黑白画面中,也就是俗话说的透亮。

  对细节的偏爱也被你提到了——这类抽象表现(包括色彩的)画面中使我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地方有时即在于此。我觉得抽象的画面要有耐人寻味的丰富的视觉质感即细节,“大自然的和声”没有具象的自然物,这些细节就与我所要的自然元素性相关,如同海子说的“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我有幸在从事这样的从景色进入元素并探究元素的语言和它的秘密的过程。

  “油画色彩经验内化成了本能”,是的,但我自己不曾如此总结,细想这句话讲的到位。

  你还说到“家学熏染,三杰陶养”。雷氏名门望族是民国的事,1949的文化断裂使他们被视为腐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我这个“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年少时当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价值观的影响,我的灰色出身是没有光彩的。我这个孙辈与祖父辈年龄相差七十几岁,且随父母未与祖父在一个城市居住,儿时只有过短短的几次在祖父身边的时日,连拿着纸墨涂鸦都未曾有过(我的涂鸦是用彩色铅笔、蜡笔、水彩)。祖父辈的诗书画金石篆刻及考古、古籍研究、著述等到了我这里全然是空白,家学渊源本该赋予我很多很多,然而我真真是痛失。西人说,事物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看见了它。在这样的意义上,“湘史三杰”于我是不存在的。也所以我说,传统不是继承得到的。我的“里应外合”这篇文章里也只是讲到冥冥之中……血脉(那是否认不了的)。谢谢思睿忙中抽空写下这篇有质量的留言。

  (朱思睿)你多年的写实实践与传统熏染在这些褶皱中深藏并幻化为天然之迹是必然的,换一个人想如法炮制捷径一下,那感觉终是不对。而一个纯西学背景的艺术家要做出这样灵动的作品只会徒劳,其趣味也殊异,你的创作在有传统认知经验的观众中应该是有共鸣的,而在用域外的眼睛来聆听也应该是陌生的异趣。

  (虎仔)新作很好,赞美的话不说了,说几句感觉。黑白抽象画,尤其是蕴含水墨精神的抽象画要么有韵味,要么有视觉冲击力。实现此一效果,我觉得通过黑白色彩是可以做到的:一是黑白对比强烈(产生冲击力);要么处理成灰调子(迷离、朦胧出韵味)。我对丙烯颜料不了解其性质,我所说的这两种效果是否好实现不清楚。我想说画面不能乌涂,要朦胧亦透明。我说的是技术方面的感觉,认识不对请您指正!

  (雷双)皇甫,我很看重你的感觉即你的意见。就是你的话要说的更清晰才好,我们是在讨论艺术问题,呵呵,突然想到一句老掉牙的话让我搬出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明白我了吗?

  你说的两种效果,也许我会尝试一下灰调子的迷离朦胧一种——水墨画家给我点拨了一下,多好呀。我以为黑白对比强烈那一种还是用传统纸墨才好,以我目前实践中的体会,如果用丙烯怕缺少微妙的变化产生简单的效果。

  “认识不对请您指正”,中国式的虚伪套话。彼此这么多交流,你还不了解我吗?你当明白,一个人对作品的感觉无所谓对与否,也就不存在让对方指正什么,只看对方接受与否。

  (虎仔)恕未及时回复。我没画过油画,对材料不懂,言之外行,只是就画面整体感觉说。您说黑白对比强烈的那种适合水墨宣纸表现,我感觉很对。我说乌涂,可能是观赏照片,而不是面对原作,有乌涂的感觉,不透。对于黑白抽象与色彩抽象的比较,就看照片的感觉,我还是觉得色彩抽象的那些更好,更丰富抒情,水墨精神是潜在蕴含着的;黑白抽象的一脚就踏进“传统水墨”,容易消弱现代精神。当然处理的好,依然能够“里应外合”。拙见,请您指正!

  (雷双)皇甫,我自己看原作,没有乌涂的感觉,虽不朦胧,但还透。照片当然不如原作,比如第五张照片的效果就有些乌,原作并非如此。不过,也许不在于什么原作、照片,而是你这个水墨画家的“看”与我这个非水墨画家不同,即是标准有所不同。自以为在此讲究画面的“呼吸”-也是透的意思,但你以为不透。皇甫,我多想借你的眼去看……果如此,雷双是否就成了传统水墨画家而画不出自己的抽象表现作品了?确实如你所言,色彩抽象作品的中国传统精神是潜在蕴含着的。你说黑白的一脚就踏进“传统水墨”,我自以为距“传统”很远(主观愿望亦如此)。但你的这句话对我是个提醒:不可一脚踏进。很高兴与一个水墨画家这样坦诚地交流。

  (虎仔)看来是照片误导了我的视觉。我可能受画水墨画的影响,感受和认识角度狭隘,谈您的黑白抽象不到位。呵呵,我还要不断向您学习的。祝好!

  (雷双)照片误导了你的视觉,作这个结论为时过早。对艺术作品你我有不同的看法,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不能因此就说到位不到位。但我也在想,你对我其他系列作品(皆为色彩)的感觉与我自己的没有出现像这次对黑白抽象的相异,原因何在?是否因我的黑白抽象在某个层面进入了你的水墨边界,于是你有意无意中用水墨标准来衡量?你要知道,我并无意直接汲取传统资源,而是想于传统文化做一点生成性的解读(解读用词不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搞西画的同行们对这些黑白作品(大都也是见到图片)几乎众口一词地称赞。

  我很珍视与你这位有学养的诗人水墨画家的交流——虽然我不完全认可你的意见,虽然我的回复不成系统,杂乱无章。刚刚我正在进行一幅一米三的小条幅,试着采取你的意见——灰调子的。才进行了第一遍,要等一两天干了再继续泼洒,再收拾,现在还很难说最后完成的画面会怎样(见图1)——每一次都是铤而走险,呵呵,这一点很吸引我——与画具象的相比。

  (雷双)传你刚完成的两幅作品图片(一米三的条幅及圆形),自以为真的有些“一脚踏进”,于是感觉较那几个大幅的接近了传统水墨,呵呵。你的意见?

  (皇甫)雷双,看了新作,太好了!真的很欣赏!我知道,我更相信您不会用西画的材料去画“抽象水墨”的——那样做毫无意义。新作的意蕴和张力控制的很到位,那些肌理都有诉说性,让人回味。

  (雷双)皇甫,没想到你更欣赏竖条幅新作。它们属于你所说的灰调子,但你不以为新作距传统水墨拉开的距离比大幅的稍近了一些吗?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你才对它们评价更高?呵呵,我可能在乱说一气,(关于与传统的距离等等)请你指正,因为我不懂水墨画——但我不可能乱画,作出这样的黑白从而具有一些“水墨精神”的画,是凭直觉,也许就如朱思睿说的“而黑与白……你用活用透了它们,这是油画色彩经验内化成了本能”。我多年来现代主义的语言实践为此做了铺垫。你讲到“张力控制”,这是抽象画创作的关键之一,“收”比“放”要不易得多。我喜欢你的“那些肌理都有诉说性”的说法。皇甫,我想正因为自己不是水墨画家,一旦涉足黑与白,才会画出这些自由显现的作品。作画过程虽说是懵懵懂懂的,可实际上它是作者全部意识通力合作的结果,本能、直觉、理性和智力,哦,我想再次强调一点:基于雷双多年西画创作的语言实践。

  (王亚非)雷双,你好!看了你贴出的六幅抽象画,喜欢。

  你把自我从外部世界中解放出来,沿着精神的途径,向存在深处走去。似乎前四幅更倾向于主体生命的表现,如2013年200x114cm那幅,生命凝固在瞬间的美,2014年5月那幅,恣肆而天成。而两幅最新作,则似臻于“吾丧我”的境界,尤其是长条的一幅,天地生生之气,繁馥充盈,幻化无穷。顔偃向子綦问天籁,答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雷双)你将我文中提及庄子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即精神生发的条件结合我的艺术进一步阐发——“把自我从外部世界中解放出来,沿着精神的途径,向存在深处走去。”

  你说最新的条幅作品似臻于“吾丧我”的境界,这是很高的、很高明的评语呀,那正是忘我的境界,是体察那个内在的“真君”。你的这一段评说可称其为“文质彬彬”。

  (王亚非)很高兴与你交流。我以为你的六幅作品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之前作的四幅是主体生命的激情;最新的条幅中,主体消融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激情退隐,万物显现。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

  你说:“而当我读古人的画论,又觉得它们仿佛是我创作的注释。”严格地说,是你创作状态的注释。你的黑白抽象创造的是和中国古代水墨山水完全不同的世界。

  你的黑白抽象看去不似西方绘画,而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风貌,特别在空间观念、笔墨、气象等方面,你做了创造性的吸收,但产生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艺术世界。

  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所得的不仅是形式,更是“淡远空寂”的内在境界,此处的“空”不是“空无”,“寂”也不是“寂灭”,某种意义上应近乎龙树的《中论》,是中国特有的老庄、禅宗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构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核心。你没有承袭这一精神,从媒材的变化导向绘画本体的探寻,丙烯油彩的质感不同于水墨,它们在麻布上的流淌、撞击、重叠,呈现出挣脱虚无的生命奔泻、涌动,是一个有着西方生命哲学意味和一些里尔克神秘主义的艺术世界,在这里,生命涌动与中国传统的气韵生动神奇的融为一体。

  (雷双)惊异于你这位“圈外人”的艺评水准。

  你指出我没有承袭“淡远空寂”的中国传统山水精神,而具有西方生命哲学意味,生命涌动与传统的气韵生动融为一体。我很以为然。从雷双的内在倾向、知识背景、艺术实践来说,皆是相当西化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能如你所言“产生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艺术世界”。

2014-06-23


2014年6月 丙烯油彩麻布 130x40cm


2014年6月 丙烯油彩麻布


2014年5月 146x114cm 丙烯油彩麻布

2014年5月 146x90cm 丙烯油彩麻布


2013年 200x114cm 丙烯油彩麻布


褶皱 2013年 146x90cm 丙烯油彩麻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