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刘云先生油画作品赏析 之一
编者按:近十年来,刘云以探索和研究中西艺术语汇的视角,将水墨艺术创作示为显性形态,将油画艺术创作归为隐性形态。不过,刘云早年以油画入艺,并以“静穆而神秘”的风格而艺名远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的很多作品,如《月魂》、《半个月亮》、《红菱船》等,以独特的语言图式和强烈的图像共鸣受到极大关注。
《月魂》:月魂是什么?是一个晶莹剔透的梦。在这片蓝色子的宁靜之中,洁白的人体、飘摇的小船、繁茂的奇树,就象停留在玻璃板上的几泓清水,画面上又透出要流淌在一起的动势。这梦一般透明,这平静中的动势,也许就是青年画家刘云所追求的吧。——摘自《文艺报》1986年12月13日。
《半个月亮》:文人的魔力就是把偌大一个偏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画家的魔力却是把人人心头搭建的乌托邦变成一幅幅可品可读的图画。从这幅作品中可读或许就是,沐浴在残月下的青春所拥有的那份对自我、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淡淡惆怅吧!
《红菱船》:刘云的作品中显露出了一种孤独感,这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种内在的孤独感,是深层的心理意识,“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那只小舟》: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在《那只小舟》中的几个冰清玉洁的女性人体形象就是水做的骨肉。
刘云先生油画作品赏析 之二
编者按:《诗经》有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如果说女性主题是刘云油画作品中的特别关照,那么“静女”就是他的核心密码。刘云以独特的视觉语言渲染出“静女”意境,从而触发了人们对历史、对未来、对文化的形上思考。《冬天的雪》、《渔姑》、《在船舱寻找东西的小女孩》、《饮马延河》是刘云1990年代初期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是如何诠释心灵的“静穆”?
《冬天的雪》:是灵魂,还是肉体?这似乎是每一个看画人的诘问。将女性人体升华成一个圣洁的符号,就具有超越肉体本身的意义。这就是刘云作品的形式成就和精神魅力。
《渔姑》:这是对一名渔姑的抵近描绘,在一片冷肃的氛围中,眼神的忧郁,嘴唇的坚定,手势的决心,凝结成一种以静为动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完美诠释了从人与自然走向了人与文化的精神追求。
《在船舱寻找东西的小女孩》:这个画面的定格,依旧传达了“以静为动”的力量。谈不上美妙的表情,也谈不上盈美的体态,但这注定要成为一种力透隽永的精神形式。
《饮马延河》:这幅作品创作于1996年,也是刘云先生从广州佛山调回湖南省书画研究院的那一年。他以这件创作参加了同年举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全国作品展”。不过,在作者笔下“革命的女性”与“革命的战马”,依然释放出“心灵静穆”的拷问。
刘云先生油画作品赏析 之三
编者按:这批作品是刘云先生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湘西风情》系列,不难发现画面中追求“静穆之美”的艺术情绪依然萦绕在其中。著名作家谢璞看了《湘西风情》系列后说:“很是震撼,有种很伤感很想哭的感觉。”
《门前屋后》:远处门洞里透来的密林,映衬着近处郁郁葱葱的花坛和平平静静的斜阳,如果这里没有这个人物的描绘,或许就只能叫做“农家小景”,但是将一把乡土木椅,加上一个苗家人物的背影置入其中,顿时升华了画面中那悠悠的乡愁。
《女人与牛》:“女人”、“牛”是刘云油画作品中出现较多的形象,但出现同一画面中,却是极少的。我感兴趣的是在刘云先生的潜意识里“牛”与“女人”有什么机缘巧合?在这幅作品中,“女人”和“牛”同样具有的忧虑眼神,应该是某种提示吧!
《屋门前•女人与狗》:在湘西土语中“屋”就是“家”的意思,这是对语词“能指”与“所指”最朴素的诠释。因为,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屋”(房子)已经不能等于“家”了,“屋”只有居住功能,“家”则更多侧重于亲人间的情感关系。“屋、女人、狗”暗示了“家”的关系,因为有“屋”或许不是“家”,有“狗”便成了“家”。但“女人”的神态告诉我们“屋”与“狗”或许不是完整的“家”,还有伤感的远方值得遥望。
《行走的人之三》: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稍早,是介于《月魂》系列与《湘西风情》系列之间。如果说《月魂》是在诉说一个单纯的梦境,那么《湘西风情》就将视角转向了对现实的重构,即对遥远回忆的重现。这个介于二者之间的“行走”系列,我想正是对这种视角转换的实验,因为它就像是对某个即时场景瞬间记忆的再现,而不似“湘西”系列那样如儿时记忆般的久久酝酿。
刘云先生油画作品赏析 之四
编者按:从《月魂》系列的单纯梦境,到《湘西风情》系列的重构现实;从《行走》系列的意象再现,到《大江南》系列超现实表达。可以发现,刘云先生的油画创作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路径解密,即将一块魂牵梦萦的个人天地,逐渐拓展为关照“人生”与“世界”的时空内涵。
《大江南•廊》:单一的“女人体”或者单一的“廊”都不构成“超现实”,但将二者结合就构成了一个超现实的问题情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大江南•桥》:整个画面带有一种宗教般的仪式感,最吸引我的是人物的表情,恬静、忧伤、象征了关于“人”的“故事”的开始。
《大江南•夏夜》:冰清玉洁的少女形象,森然紧闭的灵魂窗户,似乎在这宁静的夏夜只能去聆听花开的声音。
《青春的歌》:这是一个与革命有关的主题。以青春的视角重构革命的浪漫,以歌唱的魅力隐喻革命的激情,这是对跨越时代的青春属性的特别诠释。
刘云先生油画作品赏析 之五
编者按:十年前,刘云将创作的重心逐渐转向水墨艺术,而将油画艺术的创作归为隐性形态。这一批《风景》系列作品是刘云最新的油画创作,那种建立在应景写生基础上的造境与扑面而来的人文情怀,是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风景之一》:小河、石桥、红房子,齐整的河堤,园林盆栽似的树木…,这是一处并不鲜见的人造景致,但这幅严整而安宁的画面要诠释的或许就是这句:最美丽的风景就是内心的平静!
《风景之二》:此前我们就谈到过,牛是刘云画面中出现较多的意象。这一头在石桥上回眸的白色牛,与远处密林中若隐若现的白房子,似乎在为作者搭建起心中那有些淡淡忧伤的故事。
《风景之五》:面对这幅画面就会有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好似当年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的那种感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又像张若虚那两句直逼灵魂与生命的诘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风景之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苏东坡这样的灵魂,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终究冒出了一种宏大的奇迹……。
枯枝疏林,红墙野堤……,这亦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试图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这种对话就成为一种最为彻底的自省。而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为这样的作品而感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