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鱼店与书店

  小时候在北京城里的广济寺和白塔寺之间的一条胡同里住过,所以自幼对广济寺褐红的山门和白塔寺那个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的大白塔印象极深,但都只是路过和远看而已,真正常去的地方是由广济寺向北的西四路口,因为那里有两个让我至今不能忘却的地方,书店和鱼店。书店位于西四路口的西北角,鱼店正好在书店斜对面的东南角,现在已经改做他用了。之所以想去这两个地方,是因为书店可以不用花钱把小人儿书买回家也可以看,而鱼店可以让我望着那些形形色色的鱼展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遐想。当然有时我还会伸出手来去摸一摸躺在案子上鱼的冰冷,尽管很多时候都会带着两手腥味回家,但在回家的路上闻一闻手上的腥味却可以让我回味无穷。

  在逛书店和鱼店的顺序上,我是先去书店再去鱼店,因为如果先看了鱼手上留下鱼腥味,书店的人就不让动小人儿书了。有一次在书店看了一本介绍发光鱼的书,那些在黑色的背景下发着白光的鱼让我非常好奇,于是就跑到鱼店去问卖鱼的叔叔哪个鱼能发光,卖鱼的叔叔哈哈大笑反问我说:“鱼又不是灯泡,怎么会发光?”可小人儿书里明明画着发光的鱼啊?再一想觉得那个卖鱼的叔叔说得也很有道理,鱼又不能通电怎么发光呢?后来当然清楚了发光鱼是深海里的鱼,是一种生物电能发的光。

  现在的书店大都改成图书城一类的称呼了,即使店面没改书店里的味道似乎也发生了变化,除去原有的油墨香气外,望着那些少则几十多则上千元装帧精美的大书,感觉比原来还多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这种味道让人心生浮躁,不能平静。鱼店不管怎样改也还是小时候闻到的那种腥味,这大概是因为鱼实质上并没有蜕变成别的什么物种,而书店里的有些书却仿佛已不再是书了,它们已升华为装腔作势的贵族。望着书架上那些拼凑而成表面浮华的东西,不禁让我想到一个与鱼有关的成语——鱼目混珠。抱着那些重量非凡的“鱼目”,除去手臂肌肉的酸痛外,还有心中的沉重,或许编书的人不是在编书,他们只是想造一种道具,果真如此也就无可非议了,因为造道具的人本身并不过多的考虑书的内容,他们可以把泡沫当作石头,也可以把垃圾当成食物,只要表面充满了诱惑就算技艺高超。但您千万别读这些书,且不说它们的内容没有新意,仅它们的重量就可以让您无所适从,年轻人还可以抱着它摆着样子踱上几步,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可就别再想一手拿书一手摇扇的悠闲了。

  “鱼目”总归是“鱼目”,不管它们如何地下功夫涂抹,也不会有“珠”的内容,或许正因为内容上不能超越,才有了重表面和以大取胜的尴尬吧!

作者:毕冠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