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借鉴是继承与发展的桥梁

  曾有弟子问佛祖:“人生究竟有多长?”佛祖答曰:“人生只在呼吸间。”我想艺术大概也是如此,就像生命中的呼吸一样,有取有舍,继承是本体,借鉴是桥梁,创新是目的,本质上都是为了艺术生命的延续。

  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利用传统的笔墨形式表现自然以及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进一步讲就是如何尊重主观感受,体现自我意识,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创新的问题。传统的笔墨语言有着深厚的文脉传承,在临摹的同时需要更深的对景感悟,从这个角度讲,写生也是借鉴景物对传统深化理解的过程,否则就会沦为从一张纸搬到另一张纸的表面行为。相比较继承而言,我感觉借鉴的过程是一种在探索创新中的升华阶段,是一种艺术生命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继承往往是与自身有着某种基因联系的内容,而借鉴却不然,那是一种生命与另一种生命的融合,融合的成功就会使本体的生命更精彩,否则就会成为艺术怪胎,因此如何借鉴以及借鉴什么就为每一个力图创新,寻找自己艺术生命体征符号的人提出了比继承更高更难的要求。作为一种主动的行为,只要是对自身绘画发展和提高有利的东西都可以借鉴,写生是一种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我所用也是一种借鉴,有些人把继承与借鉴对立起来,他们固执的认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且不说这个推理从逻辑上是否成立,单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看,这个说法似乎也与事实不符,君不见有那么多民族性很强的文化内容都已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了吗?其实继承与借鉴这两者之间本就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看行为人的本事,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自己不想成为一个外国人,那么无论你吃了多少西餐你将还是个中国人。

  在我国现当代的著名美术家中,不乏在传统的中国画表现形式中,借鉴西洋画的表现特点,从而在传习多年的中国画表现形态中增加新的可视点的人,他们的成功在于借鉴了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华文明那悠远沉厚的民族精神,因而无论是高剑父还是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吴作人,尽管美术评论家们有着各种不一的评论,但在我看来他们的作品依然是以华夏沃土为根基的,那些西洋画的理念从拿过来那个时刻开始就被国画的法度所同化,从而在民族性的水土并未流失的情况下,又使传统得到了良性的发扬和光大,否则他们的作品可能就真的不是中国画了。

  闻一多先生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曾经说过:“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借鉴其它优秀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进步的一种表现,事实上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丝毫不被另一种民族的文化影响而还能够完整的生存,就像生命一样,关键是人们在生存的同时,既要呼又要吸,既不能抛却自己赖以生存的那片土地的地气,也不能没有新的氧气吸入,地气是传统,是本土的精华,没有了地气人就会得病,而吸入氧气是对生命元素的补充,是一个借鉴的过程,没有了新的氧气,也就宣告了生命的终结,艺术亦然。“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而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借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了借鉴的闭门造车式创新,无异于竭泽而渔。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