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各种社会形态,包括文化意识、价值观念、乃至精神追求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中国绘画艺术作为文化形态之,在经历了“85新潮”、“水墨实验”以及新文人画的过程阶段,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中西方又化观念的趸流碰撞后我们只能重新思考、才能探索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而在此之前,水墨画家大都以追寻当代为风尚.少有寻求古法者,其实传统才是研习绘画的正本源头。这里古意指精神.是种澄怀观道的自然主义精神。河水有本源才会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绘画有传统才能气息平和朗逸久远。松雪道人百:“画贵有古意.画无古意.虽工无益”。
半农先生极其重视传统水墨的研究,画室里满是古代山水画大师代表作的精仿品,每目里细细揣摩、观赏前人的绘画精神,体会大师的笔墨心法,研习名作的构图境界。
半农先生虽钟情于笔墨情趣,提倡笔墨古法,但是他也深深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目此先生曾远离纷乱躁动的京城,隐居在京北怀柔的深山里像元代倪云林,归隐山野钟情丹青。先生所以醉情山林.是斟为其有闲云野鹤之情.而且深谙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之意,每日两餐,早饭过后寻峰问石,饱游饫看,烟云供养,直至日落西山方带月而归。
大自然是生命的源头是灵感的来源,山水画写生是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半农先生常年隐居山野长期陶醉在自然之中感受大自然勃勃生机的鼓舞,使目与万物绸缪身与山水盘桓。真正用心去领悟自然,每日里对自然山川之阴阳向背,阴晴晦变描摹体验.这无疑是个消化传统山水精神、走进古代山水画大师绘画境界的最有效的捷径.是个由临摹进入到创作过程的必由之路。在写生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够陶冶、提升人生境界,充盈、完善自身人格和又化心理结构,这使得艺术家养成种自在豁达的心态去接应和欣赏、领略世间万物。半农先生正是用他那份对山水画的执着醮着心墨去描摹真山真水的,体会前人的技法经验,在写生中学习古人,在写生中消化传统继承传统。
半农先生很重视书法的学习和研究。并身体力行书法入画,把书法用笔自觉运用到了他的绘画中。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中,笔墨气质就更具有东方绘画持有的审美情趣。在他水墨山水写生中有了意向笔墨造型的意识,从而消除了水墨山水写生时太过注重唯物而缺失水墨精神的尴尬局面,目为先生除了在怀柔山中隐居外还到全国各地去寻访名山大川,北上太行,南下武夷,西去秦岭、宁夏,凶刻画不同的山川风貌而寻找到了适合画家自我精神体验和感受的绘画方法和样式.在武夷山的写生中笔墨浑厚苍润、画面草木葱茏.而在太行山外师造化写生的这几幅作品里,在先生的铁划银钩的画面中,太行山依旧雄浑苍茫,依然是石骨坚硬、峰峦浑厚、气象萧森,但我却更多地感受到了种静谧和安详,更多了些恬淡和文气。太行还是太行,但我知道这已是先生心中的太行,自己的太行了。
经过多年的修炼和自然山水的滋养,先生似乎变得柔软了些.和以前孤傲狂放、天马行空的性格几乎判若两人,如今已是低调平和了许多,尽管画中还隐然股霸气,但那已是种真情流露。而旦火气消除,先生便可脱胎换骨,顿悟成佛。阿弥陀佛!
张明弘 首都师范大学珊代水墨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2012年于北京定慧精舍
作者:张明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