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半亩方塘一半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南宋理学家朱熹朱文公文集中这首<<观书有感>>已在中华大地吟唱千年,探秘武夷文化者众,而半农君正是其中一位。

  半农者北京画家也,本姓王,不知何故取名半农,可尽管“半农”却也长得很“艺术”甚至很爷们,2010年早春时节,为寻访半亩方塘,为画武夷山水而来,从此和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

  武夷山风光秀美,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婉约、又有小家碧玉的娇丽温直,所以他一住就是两个多月。每天身背画具足迹遍及武夷山的所有大美之地、文化古迹、历史遗存及古村落民居,所到之处,他用手中画笔以严谨写实的绘画风格,浑厚清雅的笔墨语言以及他对武夷山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的热爱,记忆着、描绘着他眼中、心中的山山水水,无不生动传神,尤其是他那幅题为“荼禅一味、笔墨干秋”的写生长卷更是把武夷山南起茶博园、幔亭峰,北至九龙湾、慧菀的绵延十余里的主山峰尽收画中,笔墨淋漓、气象万千令人叹为观止。更为精彩的是他画中的跋文长题,洋洋洒洒把“荼禅一味、笔墨千秋”的主题思想和笔墨意境以及缘由出处、精神内涵、说了个明明白白,充满佛禅哲理和智者的思辨,也让我领略了半农的文笔风采和知识素养,昕以读半农的画,如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亦如与老友把盏干杯不醉,更如坐拥温香暖玉,入怀融融。我曾问他:天下名山无数何以偏爱武夷,半农答日:武夷山“家家兰韵、户户茶香”。所以说半农爱山,此为一爱也。

  其二、半农爱茶。“香清甘活,岩韵花香”八个字是干百年来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的,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岜是大家公认共识和共同遵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且千年不废。而半农品茶却更多些文人情怀和浪漫情致;所以每当夕阳斜照,半农收拾画具必去那古乐绕梁的茶楼,一盏茶二柱香,三四知已,高谈阔论不亦乐乎。或烟云供养中或华灯初上时,看妙龄少女焚香合掌,演绎丹霞洗佛、万流归宗、涵盖乾坤等茶艺表演,品荼赏艺中半农心有所思神有所悟,夜深人静挥毫泼墨,信于拈出,无不苍逸萧散、清雅精绝。而我问他何以爱茶,半农答日:无茶难润墨。

  其三、半农爱兰。自然界所有植物中被赋于最多人文色彩的就是中国兰花了,兰花不仅入诗入画入文章、更入居入室入情怀,这是其他任何植物花卉无法相比的,就连那冰清玉洁、欺霜傲雪的梅花也能被世俗所扭曲所改造(读蓑自珍的《病梅馆记》便有此感)而兰花不能,兰花优雅含蓄、洁身自爱,稍有轻慢便会死去。所以兰花更符合中国文人的气节精神,所以半农爱兰,常自诩为三百兰农。

  半衣爱兰在武夷山还有一段佳话可传。武夷山“真如寺”重修,慕名请半农题写寺名,自然是酬报优厚,而半农却分文不取只索要兰花数株,村民当即派人上山采兰相赠,半农得兰傻兮兮长笑而归。此事传开凡请半农题字作画者皆以兰花相酬,自然皆大欢喜。古有书圣王羲之写经换白鹅的千古佳话,而今王半农题字换兰花,一时竞也传为趣谈。为此,武夷山著名书法、篆刻家谢辉旺先生特为半农治印一方曰“痴兰子”。半农爱兰可见一斑,我问半农何以爱兰,半衣答日:有兰不觉寒。

  好一个“无茶难润墨,有兰不觉寒”!文人情怀,君予之风,令人肃手。

  半农与我打趣,称我为闽越第一风流才子,其实公务在身言行有规,我自是“常恨此身非我有”哪里比得上半农君,寄情山水之间,诗酒荼画,放荡情怀,如闲云野鹤般快意人生,这才是真才子、真风流。

  除爱山、爱茶、爱兰花之外,此君还有向善社会的悲悯情怀,当年正值高考发榜,半农听我说有些大学生家境困难,便慷慨把他在武夷山写生的作品展出义卖,将所得善款资助了浦城二中的十名大学生,此公此举确实让我很感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是艺术家的灵感源泉、入文支柱。而悲悯情怀,向善社会,又是半农君的慧根所在,而有慧根的人经后天滋养,其人其艺必有厚报。相信半农一定会在武夷山这块灵感福地,在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半亩方塘”,获得艺术灵感,悟得人生真谛。

  作者为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

作者:杨鸿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