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人物】邱才桢:书法成就来源于创作中的“自我否定”

  导语:“学者型”书法家并非是一种特殊的人,而是指这一类书法家的精神形态,他们具有理想型的感性,思考型的直观,并且能够把书法的创作从一味临摹中走出来,将书法作为诚意正心的研究,并形成自我所独创的特色。似乎在这些定义的背后是一群老学究,与当下生机勃勃的青年人的躁动不安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对于70后的书法家邱才桢来讲却是个案,和潇洒挥笔的书法家不一样的是,邱才桢最吸引人的是他在思考上的感知能力,并且具有足够的勇气去否定自己,同时在获得自我肯定的时候,也能以常人所不及的高强度集中式训练中获得成效。

学者型书法家:邱才桢

  “作为一个书法青年,对于艺术和外部世界的观照,基本上是感觉体验式的,而且,这种感觉还很破碎。之后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感觉和思考方式:其指向和利弊,并逐渐地加以调整。很快我发现了自己的进步,以及这种进步所带来影响”。

  这是邱才桢在与亦师亦友的邱振中交流之后写下的一段感悟,此时的邱才桢在中国青年书法艺术家中已经小有名气,并即将出发前往英国,接受世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的邀请,完成其馆藏的中国书画整理和鉴定工作。彼时已至而立之年的邱才桢写下的这段文字,亦是总结了自己在书法艺术创作中追求的不断自我否定和肯定。

  全国书法创作篆刻上的初露头角

  然而,年少的邱才桢或许并没有想到自己在将来真的是以书法为业,这个看起来很高规格的梦想,曾经被邱才桢深埋在心底,直到他放弃了在家乡江西临川的一切,来到了人才济济的北京,才让这个沉寂在心中的梦想得以继续发芽,并且在1995年的全国第六届书法创作篆刻作品展上初露头角,成为他敲开书法艺术殿堂大门的敲门砖。

  1994年之前,邱才桢还在家乡临川做着一份和书法艺术没有太多关系的职业——中学语文老师,这在家乡是大学毕业之后的一份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 朝九晚五的日子,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发愁,课堂之余,邱才桢倒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梦想,练练字,这成为邱才桢那时那刻仅有的梦想坚持。但就是这样安逸的生活并不能让邱才桢满意,他想象着外面的时间,更大的空间里在发生着什么样的事情,也是在这样的驱使中,不甘于现状的邱才桢从老家临川来到了省会南昌,但是很快他发现北京才是一个更大的梦想实现地。

  “94年刚到北京,差不多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就想着我的未来想要以书法为业,当然那个时候是很朦胧的,现在看来是满怀壮志,出来之前我其实并没有受过专业的书法创作训练,就是按着自己喜欢的名家进行临习,慢慢练习下来之后,我总是想着想要做一点高级的事情,心里就有点想法了,想要参加来年的全国书法创作篆刻作品展”,谈及刚到北京时的满心壮志,邱才桢依旧有着当年追求梦想的神态。

 

  但是在周围的朋友看来,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为这样的一个全国性的书法艺术创作展览,竞争非常大,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谈何容易。22岁的邱才桢有着不服输的信念,他在投稿的三个月内,一次次地为自己预设各种关于书法创作的问题:我缺少什么?我需要什么?我将怎么做?事实上,正是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使邱才桢很快地在褚遂良、章草和汉简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自己能够驾驭的感觉。而后就是在不断的调整之中,而最终从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年北京展区入选的21名书法家(包括两名篆刻艺术家)之一。

  “其实到了北京,心里就觉得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觉得以书法为业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当时也给自己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分别是参加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二就是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最后就是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王镛老师的研究生”,而就在他到北京的第一年,其书法作品就入选了第六届全国书法创作篆刻作品展览,1996年,这个曾经的中学语文老师就成功的加入了中国书法协会,成为一名书法家协会会员。唯独在继续求学的道路上,他和自己的目标稍有偏失。1999年,他并没有如愿成为王镛先生的书法专业研究生,而是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尹吉男老师的第一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书画史与古代书画鉴定。

  这样的阴差阳错并没有让邱才桢觉得远离了书法创作,恰恰是因为接受了这样的美术史教育,让邱才桢能够在未来的书法创作中巧妙的“化古为新”,并且真正的成为一个“学者型”的书法艺术家。

  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完成自我积淀

  “99年的时候,其实已经是第二次考研究生了,那一年也是临时决定想要考,还是想报考王镛老师,但是临考试的时候才知道王镛老师当年没有招生计划,有一阵都有点蒙了,后来遇到了我的老乡邱振中先生,也是他建议我去考尹吉男先生的研究生,他觉得我可以从尹先生那里学到更为广泛的东西”。

  现在看来,在美院读书的时候是比较幸福的,那一年的研究生只有邱才桢一个人,有很多的机会和导师进行直接的交流,这也很快让他打开了视野,并不仅仅只是局限在书法的创作上,但同时尹先生又会在书法创作上给他很多的建议,直到现在,邱才桢有作品出来的时候,尹先生也会在微信上点赞。谈及在美院的研究生学习,邱才桢表示尹先生更多的教会了他如何去建立对事物和现象的立体思考网络。同时他坦言,从书画鉴赏的角度出发,让自己具备了与别人不同的观察角度,比如在对于八大山人的学习中,他不仅“师从”八大字体的结构和空间,更是能看到别人所忽略的八大山人的笔法。

  “邱振中先生和我差不多是同一年到的美院,他在书法系任教,在江西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邱先生,他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对书法本体的细微之处,这种理解书法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邱振中对于邱才桢的书法创作影响不言而喻。在邱才桢看来,邱振中对中国书法的传统技法做了比较清晰的梳理,他把书法史上所有的技法都做了一个所谓的“原技法”处理,把所有的技法抽离出来归纳成167个动作,是一种很“本源”的技法模式,这种模式对于邱才桢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学习把这些原技法和自身相结合,成为书法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谈及邱振中先生对于自己书法创作上的教诲,至今都是让邱才桢受益颇深,当然,这位对于爱惜有加的邱先生,也差点成为邱才桢的博士生导师。“当年邱先生和范景中先生联合招生的博士生,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就读,但是到杭州报考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公费的名额,所以又折回来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薛永年先生的博士生考试”,邱才桢也是第一个跨导师的博士生,这位天生不惧考试的才子,果真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薛永年先生门下弟子,在跟随薛永年先生的学习期间,薛先生如此评价他:“当今青年书法家中很少有足够的学术研究支持,邱才桢当属是其中的另类,是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家”。

  这期间沉稳的邱才桢选择隐匿于书法界之外,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研究,在邱才桢看来,在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个书法家不是学富五车的文人、士大夫。书法不只是写字而已,更是个人学识和修养的体现。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心态,2005年博士生毕业的邱才桢顺利应聘到清华美术学院,成为第一位顺利应聘到清华美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2006年,大英博物馆向邱才桢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到大英博物馆进行为期三年的中国书画整理和鉴定工作,这也是250年以来大英博物馆首次对馆藏中国文物进行整理。

  这段难得的工作经历给了邱才桢更为直观的感受,对于书法,他有了一种更加旁观的清醒和冷静,逐步的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书法分析和鉴赏体系。在清华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任教中,他也把这种思考的方式带给他的学生们,并且在不断的对于自我书法艺术创作的体系进行修正和调整。

  书法艺术创作中的自我体系建立

  “书法作品的创作非常有意思,有时候是要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类型上的处理,有时候则是和当时自己的心情、状态有关系,比如写一首茶诗或者禅诗,可能需要八大山人的风格,如果是写一首比较秀美的诗文,则应该是二王的风格,总之是需要做很多的调试”,对于当下书法练习中经常出现的某一种固定书体,邱才桢表示,这种练习是不可取的,一定要选择一种比较合理的练习来建立自己的书法体系,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填补自身和临摹对象之间的沟壑。

  在邱才桢的书法创作中,有三种特别明显的类型,一种是非常偏于八大山人风格的作品;一种是更偏向于王羲之王献之的风格;第三种就是这两者之间的风格的融合。看邱才桢的作品,会发现这几种风格都不再隶属于某一位书法家,而是被邱才桢吸收并加以“化古为新”的写法,最终建立起自己的书法艺术体系。正如从邱才桢参加第六届全国书法创作篆刻作品展开始,他写出了一张融合诸遂良的楷书、章草以及汉简风格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体系中,是如何一步步的发现自我的书法品性。

 

  邱才桢早年的作品比较粗放型和写意的,“从诸遂良入手,直接上手汉简、章草,很快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就临摹了十多个书法大家的作品”,慢慢的觉得应该更加的精微秀雅,再加上自身感觉对王羲之王献之一路的书风领会比较少,于是就加大了在这方面的临习。他曾把王羲之的《初月帖》放大若干倍,挂在墙上,朝夕相对。直看到每一处线条的起伏、转折都纤毫毕现,闭目时,脑海中仍清晰如睹,甚至能感受到线条婉转起伏,流动奔涌之状。

  就在邱才桢潜心临习“二王”作品中流畅的线条感时,他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看到了该馆馆藏八大山人书法, “八大山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个案,他的笔法是魏晋的,但是整体的空间和结构又是典型的晚明风格”。他在学习八大的时候,并不亦步亦趋求其形似,而更多的事体会其“古雅”的神采。在笔法上,他加入了一些王羲之的用笔,八大山人的笔法简单又很直接,顿挫感不强,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加入“二王”的线条感则能更加的丰富。而在结构和空间上,他局部地继承了八大的特点,使自己的作品结构和空间上极具现代感,而笔法上直逼魏晋古典情调。

  但显然,善于发现并思考的邱才桢并没有停止,随着展览的增多,他对于小字的书写非常有感觉,以前偏向于“二王”的字体容易变得秀气,尤其是在线条的呈现上偏细,粗细变化不大,但是随着不断的临习,在小字的书写上,线条明显变得更加饱满和厚重。同时邱才桢发现宋代之前的书法线条都很饱满,但是赵孟頫之后线条就变得很纤细,粗细变化也非常的夸张,这和唐代楷书在唐宋之后的巨大影响有关系,中锋运行,保持线条饱满,同时又有变化,这在元代之后极少见,也是为什么及宋四家之后鲜有成就名家的原因所在。而这种通过展览不断的修正同时重新发现书法史上的一些东西,在邱才桢看来也是自我体系建立的一部分。

  从怀素的中锋到王羲之的绞转,以及汉简与章草中或恣肆或含蓄的摆动,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用笔方式。 在汉简、魏晋楷书、和八大山人的书法中,他体会到结构和空间中微妙的疏密开合。他陶醉于以清初四僧为代表的简远凝重类型的风格,以及承载此类风格的形式构成,并努力与遥远的魏晋书风嫁接,熔铸为自己的风格和动力形式,播散到对所有书体的创作之中。他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师法、汲取、取舍、融会贯通,终于形成自己的独特有面貌。

  所谓“书如其人”,邱才桢的书法传达出其鲜明的个人气息。他始终如一的在方法中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与艺术之路,相对于其书法作品而言,他的思考方法带给我们的启发更大、意义更多。

作者:王林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