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法趋同便是俗

2015-04-03 11:29

  钟兴旺

  评判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主要是看格调。丛文俊说,格调是书法最高价值标准。格调高的书法作品有书卷气,雅致。现在的一些书法展览,作品跟风现象严重,许多面目雷同。这种面目雷同的书法,即使取法再高,人们也会有审美疲劳,也就显得俗。只有风格与众不同、给人面目一新的作品,才显得雅,格调才会高。

  关于字帖范本的问题,丛文俊认为,人们选择范本范围之狭窄是束缚书法发展的瓶颈。比如甲骨文,范本有限,所以大家写出的甲骨文书法面目接近,有的人甚至写成了“甲骨美术字”。前不久评

  出的第五届书法兰亭奖,竟然没有一件甲骨文书法入展,原因是来稿中的数件甲骨文作品没有一件没有错别字。中山王鼎铭文因装饰性太强,制作的痕迹多,书法的艺术性弱,也不被评委看好。还有,现在许多写楚简的人,没有把味道写出来,原因是看完整的楚简范本机会少,创作时大多是查字典。写秦简和汉简的情况也差不多。秦简和汉简出土的数量其实很大,但人们创作时只看到睡虎地等几个简。取法的狭隘限制了书法创作的多样化。

  要真正读懂范本。丛文俊说,时下许多人对碑帖范本理解不透,如临写晋唐小楷,原碑一般是不打格的,一打格就缺乏书法的艺术效果。还有,一些人在临习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等经典时,也不搞懂其文字内容、不熟悉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没有读懂帖的表现。

  陈海良对书法创作的观点是,创作就是要写出自己的面目,要做引领风尚的弄潮儿,形成自己的“自留地”。如今的“展览体”风格是不良导向导致的结果。抄袭别人的风格、章法等,没有主见,没有学术高度,是不道德的行为。历史上“三大行书”,风格迥然不同,各成体系,这就是创作。

  在谈到书法学习的途径时,陈海良说,书法无秘诀,除了“练”就是“胆”。“练”就是要下苦功夫临帖,把根基打牢,所谓聪明人做最“笨”的事。“胆”就是要有胆识,讲策略,别人的风格不要模仿,要与众不同,所谓做人要直、为文要曲、为艺要不老实。

来源:新浪收藏中国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