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河流上的观望(上)

2015-05-06 10:01

本文作者文首提及的老照片,反映芜湖江岸景观

华夏收藏网讯 面前的这张老照片一下子让我激动起来,它有点像是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而且是小时候的自己——是的,我此前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真实的故乡的影像。

1876年中英签署《烟台条约》,此前只是皖江小城的安徽芜湖一下成了长江上热闹非凡的港口——开埠之后不久,即由美国传教士从大江里向岸上拍下的这张照片,或许是在波涛之中倾斜了自己的水平线,但是却无比真实地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气息。画面中最触目的还是那座宝塔“中江塔”。坐落在青弋江和长江交汇处的这座明代宝塔,今天还在原来的位置,它是我赖以辨认此处历史延续性的最主要的标识,除此之外,一切就真切得反而使人陌生了。

首先是一派“自然”:江滩荒寂,就仿佛农村的圩场,就是在一百四十年之前,那座塔也已经尽露颓唐的模样了,塔顶上长出了郁郁的草树;衬着人造结构,镜头里近处的江水呈现出细腻得让人不安的细节——靠近岸边波平如镜,和内河河道相通连,往江中来,近处的波纹仿佛大水漫过浅滩,在中景中的某处稍稍“跌落”为不为人注意的梯级。这已经不是马远或者董源的笔意了,它准确地揭示出摄影者所在的位置和周遭的地理:就在青弋江汇入长江的河口,有一座至今犹存的“关门洲”,只有在枯水期才会露出水面,过去的商船出入大河,风俗是将铜钱撒进长江以求平安——“芜湖关门洲,芜湖赚钱芜湖丢”。这座不直接出现在照片中的水底沙洲,同时收纳了泥沙和财富的淤积,和那座可以“镇河妖”的宝塔一样,它是水文的和人情的动力学的某种零件。

更让人不安的,还是出乎意料的古代城市面貌的“真实”:天哪,劫持着那座塔的,左和右,分明是巍然耸立的西式房屋……依稀新古典主义式样的二层华厦,在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比比皆是,像是彪形大汉隔绝了在外围的那些白色的小个儿中式房屋。继续往画面的右边去,江岸的南面,断然是巨硕的现代建筑了,伸向江中的步道揭示了那些连廊、仓库、烟囱……的用途,但凡西式建筑面对的江岸都秩序井然,整饬的草坡承接着人工的构造,和画面左方凌乱的中式建筑和荒滩形成映照,从加尔各答、海德拉巴、吉大港到广州、宁波、万县、汉口,恐怕都不乏这样的“现代化”了的水滨。画面中央,目光所及的是些挤在内河河道里的帆樯,密密麻麻——神气活现的江中大码头解释了它们存在的必要。再往里去,理当出场的主角,真正的芜湖“城”已经看不见了。

之前的芜湖江岸只是约略地出现在诗语之中。在《思旧录》中,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在反清失败后途经芜湖,见塔,而不见被害的故人:“寻常有约在芜湖,再上高楼一醉呼。及到芜湖君已死,伸头舱底望浮图”——其中分明深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痛史;与他同时期的张明象则写道:“江上芙蓉耸晴空,当天影接水晶宫,龙雷不动千秋古,金石常标一柱雄”。无论是见物生悲还是由衷的赞美,客观世界成为诗歌语言之后都脱去了这其中的人间烟火,以及不可能完全被传达出的物质性观感。照片比诗歌是进了一大步,但还是滤去了太多照片后面的东西——是的,因为我们其实应该是在“其中”,是在那河港深处雾气蒙蒙的内部,而不是镜头一侧安全的“这边”。

比如以“神圣之河”而著称的恒河,如果不身临其境是不能充分体会的——触目惊心的“脏”,每天都在发生的生与死的交际,这一切仅仅靠柔和的影调,和谐的构图是否可以传达?南方的河流和北方的河流是否有着湿度、气味、色泽、氤氲的差别?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外婆背起我赶轮船的情形,一、二月份的寒雨,让江边踉跄的行人无处可逃,那时泥泞的街道,比照片中的荒滩好不到哪儿去,我们风一程雨一程地在大街上奔波着,和水坑、泥潭、车流……做着搏斗。这一切,如今也被纳入了棕黄色且模糊的影调,成为新一代人无法感同身受的历史。■(作者系建筑策展人)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