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5-07 00:00
rmsybwx
报道摄影新闻和相关信息,促进摄影事业发展。
对话人:
人民摄影记者贾晓霞(以下简称R)
新华社摄影部高级记者王建华(以下简称W)。
虽然“古越龙山杯”人民摄影(2014年度)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已经落下帷幕,各个奖项也都名至所归,但有关新闻摄影的话题却没有终止。作为本次“金镜头”评选中的大赢家,新华社获奖选手比例最高,共有12名作者摘得4金2银5铜的佳绩,显示了国家通讯社的整体水准。就此现象,贾晓霞与王建华进行了以下对话。
《妈妈,我在你身旁 》新华社 张广玉 摄
"古越龙山杯"人民摄影(2014年度)
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优秀奖
力求寻找团队成功与个人成功之间最佳的结合点,每一名摄影记者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升团队的整体实力。
R:在今年的“金镜头”评选中,新华社是获奖比例最高的单位。分析其原因,客观上可能与今年集体组稿参赛有关,但最主要的应该还是新华社的整体实力。
W:“金镜头”评选举办时间长,影响广泛。这次我们有多名记者获奖,确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多年来我们一直非常关注这个奖项,每年的获奖作品我们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观摩和学习。我们一直非常支持记者积极参评国内外各类奖项。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们专门安排了两名图片编辑,帮助记者整理作品参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者投稿的积极性。我们还从年度照片中挑选了部分作品投稿,扩大了覆盖面。
作为一家以报道全球新闻为职能的摄影机构,新华社摄影部在全球覆盖地域之广,报道题材之多样化,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一支队伍每年拍摄大量的新闻图片,其中不乏佳作,也涌现了许多获得国内外大奖的知名摄影记者。当然,我们在衡量一名摄影记者的时候,并不唯得奖是从。在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现场,新华社摄影记者往往以团队作战的形式出现,同时我们又强调每一名记者“守土有责”,强调记者必须在给定的位置上拿到最佳画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作力。我们力求寻找团队成功与个人成功之间最佳的结合点,每一名摄影记者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升团队的整体实力。
R:在这次评选的八大类题材中,新华社记者并非只在重大新闻一枝独秀,在日常生活、环保、体育等题材中都不乏他们的身影,而且在视觉语言、画面表现等方面都可圈可点。你认为新华社记者近年来在摄影题材与表现方面有哪些突破?
W: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报道的题材非常广泛,从国家大事、战争灾难,到经济文化、社会万象,等等。很多日常报道的题材,只要记者用心,画面语言上有所突破,也会有佳作。我常说,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有的记者去了拿回的是“稿件”,有的记者拿回的是“作品”。摄影是一门瞬间的艺术,“稿件”和“作品”之间,很可能只是灵光一现的差别。要跨过这个“坎儿”,除了技巧、修养、经验之外,还需要对新闻摄影的热爱和敬业。邢广利以一幅《李娜退役》,获得新闻人物类单幅金奖。过去朋友们知道他,大多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有关,他是我们近年来参加地震报道最多的一名记者。其实他也拍摄中网数年,对场地、人物等各个因素烂熟于心,多年的守候才有这样一个水到渠成的瞬间。
新闻摄影是用影像语言报道新闻事件,表现形式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努力从两个方向上寻求突破,一个是多元化,一个是新技术。多元化方面,我们鼓励记者形成自己的风格,针对不同的报道题材,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次金立旺以一组《中国科学家》的环境人像作品,夺得新闻人物类组照金奖。环境人像虽然不是什么新的表现手法,但以往在新华社的报道中用得比较少。这一两年来,我们重新有意识地把这一手法用于新闻报道,并且在技术上赋予新的内容,在《改革开放人物志》、《十八大农民工代表》等一系列报道中取得了成功,《中国科学家》系列报道无疑是其中的佳作。新技术既指引进新设备,又指在摄影技巧方面的创新应用。无论是前几年的水下摄影、“流媒体”,还是最近兴起的多轴飞行器航拍、离机闪光灯技术、GoPro相机、360度全景摄影、手机摄影等,我们都有尝试,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擅长的记者。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9周年》
新华社 戴天放 摄
"古越龙山杯"人民摄影(2014年度)
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优秀奖
与国际接轨开办“高级摄影研修班”,打造沙龙化的“茶图会”,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探讨业务的浓厚氛围,对年轻记者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R:以往提起新华社的图片,“新华体”是一个绕不开的名词。现在年轻摄影记者的成长已经让业内对新华社的摄影水准刮目相看。近年来,新华社摄影部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记者的水准?
W:我个人认为新华社记者在拍摄和编辑新闻照片的时候,并没有那么一个叫“新华体”的东西来约束我们。回想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主要负责编辑外通社的照片,因此受外通社的影响比较大。每一个摄影记者都有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其间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前辈或某个流派风格的影响。而每一个新闻摄影机构,对图片的挑选和编辑也都有一定的标准,新华社摄影部在处理稿件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标准。相对地说,大部分传统媒体都是有较强的地域属性,而通讯社的国际化属性则更强一些。
近年来,新闻摄影国际交流日盛,国内新闻摄影界迅速与国际接轨,整体水平提高很快。摄影部为了培养一支业务水平一流的团队,也的确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从前年开始,我们陆续举办了几期“新华高级摄影研修班”,针对国际上摄影技术方面的最新潮流进行培训。最近一期的培训主题是“热靴技术”,即利用多支闪光灯进行离机引闪组合,拍摄出高质量的环境人像。我们还创办了“茶图会”,一个沙龙式的、开放的看片会机制,邀请其它媒体、机构甚至是自由摄影师,与我们的记者一起观片、品茶、交流。这些是有形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了一种探讨业务的浓厚氛围,无形之中对年轻记者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文化及艺术新闻类组照金奖作品《喀什老城跑酷的男孩》的作者吴壮,是刚入社两年的新人。他自己坦言,这次获奖也有点意外。他说自己的摄影水平提升,一是得益于刚工作做图片编辑时,海量地浏览稿库里的新闻照片,二是日常工作中和“老”记者们经常探讨,耳濡目染。
《437具烈士遗骸归国》新华社 潘昱龙 摄
"古越龙山杯"人民摄影(2014年度)
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优秀奖
全民摄影时代,处于金字塔中端的专业摄影记者,面临着分化的选择和竞争的压力。专业摄影记者要想生存下来,除了理想和热情,还要能够保持“专业优势”。
R:从此次“金镜头”获奖作品,可以分析一下当下新闻摄影发展的趋势么?面对全民摄影时代,专业的摄影记者应该如何提升自己?
W:今年的“金镜头”评选获奖作品质量非常高,像陆续揭晓的其它的几个新闻摄影奖项一样,有两个特点引起我的关注,一是获奖者新人辈出,获奖的年龄段迅速降低,有的获奖者还只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二是在传统的媒体以外,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力量,他们的走向值得关注。我认为这些变化与整个摄影人群的结构变化是有关系的。
摄影人群的结构,过去像个“棱形”,现在像个“金字塔形”。“棱形”两头尖,中间粗:上面那个“尖”代表处于顶部的摄影人,他们由摄影家、艺术家、知名记者等组成;中间“粗”的部分代表“职业摄影人”,他们主要由各机构的摄影人组成,是当时的主流人群;下面那个“尖儿”代表普通摄影人,那时候器材昂贵,普通人群中“照相”的人不多。现在形势大变,下面的这个“尖”发展成金字塔的底边,相机普及,手机随手可拍,人人都是摄影师。
金字塔形的结构正是全民摄影时代的形象写照。处于结构中端的专业摄影记者,面临着分化的选择和竞争的压力。专业摄影记者要想生存下来,除了理想和热情,还要能够保持“专业优势”。这个“专业优势”,过去可能主要指对相机的操控、摄影技巧等,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把握更重要了。过去背个专业机身,你就算专业摄影师了,现在要看相机里的内容。什么都拍的人,很可能跑不过专拍某一领域或某一题材的人。在新闻第一现场的竞争中,无论专业摄影记者反应多么迅速,都很难胜过“公民记者”。“聪明”的摄影记者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和更有价值的题材及领域内,钻得更深才有可能形成更稳固的专业优势,作品带出的更多是专业摄影记者的观点和态度,而不只是影像好看。
我们或许会感慨时代变化太快了,但是对于把新闻摄影作为事业的摄影人来说,向着顶部攀登的艰辛从来都是一样的。只有那些怀着最深刻的人文关怀,最执着的理想信念,最纯熟的技术技巧的人,才能抵达金字塔的塔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