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终结水墨画”创造自己的当代艺术

  在讨论“终结水墨画”之前,我首先要说明两点:其一,“终结水墨画”不是我的最终目的,而是我的一个观念,水墨作为一个画种的时代已经被我们终结了。其二,想通过这个观念再一次重申对水墨这一媒介的思考,使大家重新认识水墨的本质意义。水墨是什么?水墨画是什么?我认为我们必须先弄清楚“水墨”和“水墨画”之间的差异以及之间的关系。

  一直以来,不管是批评家还是艺术家,在讨论与水墨媒介相关的作品时都会使用“水墨”一词。而在面对“水墨画”时也会使用水墨一词。那么,水墨与水墨画到底是什么关系?水墨与水墨画是否应该区别对待?它们是否等同?还是各有所指?

  我们说,水墨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媒介、媒材。我想我们大家都会毫无疑问的认知。那么,既然它是一种媒介,就应该具有多样的表达形式。然而,从老祖宗留下来的上千年的水墨文化历史中,我们所看到的却只是平面的花鸟、山水、人物的水墨画。我们是否可以这么理解,水墨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媒介,前辈们因历史的局限,没能充分的利用与开发。

  我们说,水墨画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媒介、媒材。我们似乎觉得有些不确切?水墨画虽说也与文化相关,但它不是媒介,而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方式。客观地讲,水墨是一种具有物质属性的媒材,而水墨画是使用这个水墨媒材画的画。所以,称其为是一个画种,应该更为准确。

  于是,当我们弄清楚了“水墨”与“水墨画”之间的关系,我们恍然发现“水墨”一词在当代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既是文化,更是媒介,它可以承载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而“水墨画”是平面的,只是水墨媒介中的一种表达形式。而水墨,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由于前辈未能充分开发水墨,反而给我们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和机会。比如,行为的、空间的、装置的、影像的、观念的、综合形态的等等。

  与此同时,对水墨的认识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做出两种判断。一个是传统的,水墨就是水墨画。因为,传统只把水墨创造成了水墨画!一个是当代的,水墨不等于水墨画!水墨是艺术表达中的一种媒介,我们用这种媒介去创造当代艺术,而不是狭隘的创造水墨画艺术。也就是说,水墨在今天将有更多的可开发性,水墨具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至此,我们从传统的“水墨画”走向了当代的“水墨”。或者说,可以用水墨媒介去创造多种样式的当代艺术表达。

  因此,提出“终结水墨画”这个观念,不是即兴,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我们谁也终结不了水墨画。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大家弄清概念,重新认识水墨。我们应该了解,传统的水墨画是千年历史的辉煌,文人画代表了水墨画的最高境界,却不代表今天的水墨。水墨画的发展已经面临枯竭,从文人画的高峰到“五四运动”之后的中西合璧,再到“改革开放”西方艺术思潮及观念的强烈冲击。从嫁接、挪用、拼贴等诸多形式的尝试,水墨画已不再是原来的水墨画,完全失去了曾经的气派和品质。水墨画创作一直在走下坡路。

  翻阅历史重新审视历史时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我们会有所发现,三四十年代,徐悲鸿挪用西方素描的结构技巧,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使用水墨媒介和笔墨技巧绘画出属于他个人风格的人物、花鸟水墨画。60年代,刘国松忽略传统笔墨提出革中锋用笔的命,用拓印和拼贴的技巧替代毛笔制作出与传统形式不一样的水墨画。70年代,吴冠中忽略传统笔墨,强调形式主义,用速写的方法,画写生式的江南水乡风景水墨画。80年代,谷文达用传统笔墨元素采用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方法,创作超现实主义的巨幅水墨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采取中西合璧、中西相融的方法终结传统形式的水墨画,共同的问题是没有对方法论有足够的认识,所以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方法。

  翻阅90年代的历史,实验水墨的出现带来另一种可能。王川的《墨点》,从平面的水墨画走向空间。张羽的《灵光》、石果的《团块的包装》,从传统平面的景物描写的水墨画走向非具像图式表达。王天德的《水墨菜单》,从平面水墨绘画走向装置。宋冬的《水写日记》、邱志杰的《书写千字文一千遍》,借水墨方式作观念表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探寻艺术史以外的可能性,以此终结传统方式的水墨画,为水墨发展提示一条新的路径。

  如今,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发展中,而艺术家选择水墨媒介进入当代艺术创作似乎还是显得弱势和无力。这其中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大部分从事水墨媒介创作的画家们面对水墨望而生畏,只能选择以画入手,选择趣味性,走老路,这样仍然可以使用传统方法作,或借用传统的笔墨技术嫁接西方的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方法。用这样现成的方法可以比较容易的画出作品,也能迎合观众和市场。其二,我们大部分批评家都出自艺术院校受西式教育颇深,一方面对水墨媒介不屑一顾,另一方面由于水墨文化的深度难以有所新的建树不愿意去触碰。同时市场经济也导致了批评家们的急功近利,不去耗费精力研究和关注这一领域。

  真诚希望更多有理想的艺术家、批评家勇于面对现状,用责任感去努力结束这种局面。我坚信我们有自己的智慧,能够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方法,能够通过水墨媒材,创造属于今天的当代艺术。

  为此我想再次重申,提出“终结水墨画”的观念,目的在于我们应该重新梳理、重新认识和重新诠释水墨:

  1、水墨是什么?

  2、水墨画是什么?

  3、水墨性的一般意义和水墨媒材的特殊性?

  4、艺术创作应该有自己的方法?

  5、是水墨艺术,还是当代艺术?

  我以为:

  水墨,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媒介。

  水墨,不是笔墨。

  水墨,不等于水墨画。

  水墨,是东方文化思想的人类智慧。

  水墨,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水墨,是一种精神。

  此次“终结水墨画!”创造自己的当代艺术展,邀请了刘旭光、李华生、张羽、肖鲁、周斌、梁铨六位艺术家。

  刘旭光的参展作品《触点》(2004年),是艺术家借用毛笔、宣纸、墨,以略带游戏般的掷笔方式,并将投掷毛笔瞬间及毛笔垂直触点的叙事过程,通过高科技手段记录这一艺术表达的影像作品。

  李华生的“线格子”(1998年至今),是一件完全通过使用水墨媒材,以与传统笔墨方式有关的中锋用笔,并把中锋用笔刻意改变为极细的中锋线,用这些细细的线编织成线格子布满纸面的平面纸上作品。

  张羽的《指印》(1991、2001年至今),是艺术家本人画押行为的观念表达。同时也是通过宣纸、水墨,或只用水,经过行为过程的身体与宣纸接触留下的痕迹,是以行为方式创作的综合形态的平面的或是空间的作品。

  肖鲁的《情书》(2008年至今),是艺术家采用宣纸信笺、碳笔、借用中草药,以日常书信的方式,书写自己内心私密的、自言自语的、乱码的、或许也是给他的。似乎是一种倾泻和医治内心的叙事性抽象表达的纸上作品。

  周斌的《茫然的书写》(2000年),是艺术家利用宣纸、毛笔的原状态,对毛笔、宣纸不进行任何人为的绘画和书写,只是通过宣纸与毛笔之间的置放关系完成的观念作品,也是装置作品。

  梁铨“拼贴的碎纸条”(2002年至今),是艺术家通过拼贴大小不一的,着墨、着色或茶水的宣纸纸条,以自己的内心秩序和思维逻辑,以及视觉感观的、手感的,而捏合完成的平面纸上作品。

  之所以选择以上六位艺术家的这些创作,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显现出艺术家以自觉的态度,以重新认识水墨为出发点,有比较个人化的思考和新的认识。并努力于方法的探讨,由于方法的作用,他们的作品虽然择取了水墨媒材,而创作的作品是水墨又非水墨,似画却又非画。但,确是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

  希望通过这六位艺术家的表达案例,能够将我的观念或者说我的观点阐释清楚。同时也希望与批评家、艺术家以及大家共同切磋相关问题,共同研究、共同推进。

2009年5月29日于北京第一稿

2009年11月8日于天津第二稿

作者:张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