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汉代滑石钫中的饮食文化与礼制

2017-12-05 11:53

  滑石被应用于工艺制作,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迄今已知摩氏硬度最低的矿物。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华夏古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为使陶器滑润不粗糙且质坚耐用,就懂得在制陶时掺入滑石粉。南朝陶弘景(456—536)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就载有描述其“初取软如泥,久渐坚强”之言。因滑石硬度低,古人又将其作为雕刻材料,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滑石雕刻艺术。再者滑石具有玉的外观和莹润感,故古代民间常用来代替玉材制作随葬品。古不产玉的湖南,滑石矿藏却丰富上乘。北宋苏颂(1020—1101)的《本草图经》,还阐述了“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之说,证明出土滑石器最多的省份就有湖南。

  这是一件1956年湖南省会长沙南区(现为天心区)冬瓜山M3出土的滑石器(见图),文物名称为“汉代滑石钫(fāng)”。它通高37、口径8.8×9、腹径13.9、底径9.9×10.3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全器呈豆灰色,古朴典雅。盝顶形的盖,其上原有四个“S”形钮,现仅存一个。器身方口平唇,长直颈,鼓腹下敛,高足略向外撇。肩腹部饰两个对称的铺首。器型厚重,打磨光滑。钫(fāng)为盛酒或粮食的器物,常见有青铜、硬陶和漆木质地,石质较为少见。它是汉墓中常见的礼器组合,亦为宴飨中常用的饮食器皿。其器型最初由铜方壶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汉以后逐渐少见。

  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的“民以食为天”,充分说明了民食的重要。而饮食文化在古代也是礼制的重要体现。在当时的宴飨铺排中,人的地位高下、人格尊卑、趣味雅俗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亲疏等,都能有所反映。与饮食文化和礼制相应的,是古人创制的各种用于饮食的生活器具和随葬器物,其中就包括滑石器。而主要有鼎、盒、壶、钫、耳杯、盘、案等器型的仿饮食器,为我国汉代滑石器的大宗。此类器物制作较为简洁,重象形而不重修饰,且一般仿自铜器、陶器和漆木器的造型。因此大多光洁无纹、素面朝天的器表,却蕴含着浑厚朴实、古拙灵动之大美,有如馆藏的这件汉代滑石钫。

  滑石雕刻的黄金时代出自汉代,故该时期出土的滑石器数量最多、品类最全。其中湖南出土的汉代滑石器,虽然是古人仿实用器制作的随葬明器,却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还有大量不乏精巧灵动的作品。就像这件汉代滑石钫一般,其不仅让人们对汉代的礼俗文化、丧葬制度及湖南独有的物产传承、风土人情,提供了研究依据,还带领我们领略了古人高超的雕刻技法和造型艺术。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