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邵大箴:读赵卫山水画

2018-03-19 11:16

赵卫  川山小镇 纸本设色  53cm×45cm  2015 年

  赵卫是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很有作为和成就的画家。关于他的山水画创作特色,已有不少行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在此不再赘述。我想谈的一点是,一个非美术院校毕业的人,何以能在画坛脱颖而出,建立自己独特的个性面貌,占领一席位置,而且能迎着各种思潮的冲击,沉稳地迈着前进的步伐,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前进?赵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他是从文学走上艺术之路的。文学与绘画表现语言不同,但是它们遵循的形象思维之原理相通。他之所以敏感于水墨画艺术,为传统中国画的语言魅力所吸引,是出自于过人的艺术天赋。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从古代经典与当代名家的创作中获得许多启发,他虚心地学习,从技巧到观念。可贵的是,他不拘泥于追随某家某派,不为传统的或当今流行的表现模式所束缚,而是取他认为能服务于自己探索方向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崭露头角时,他的这一立场就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当时画坛前卫思潮烽烟四起,大有黑云压城之势。而一些固守传统文人画法则的艺术家,又持“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态度消极对待。中国画往何处去,不少人一时茫然。这时,陈平、赵卫、陈向迅、卢禹舜等人艺术探索的亮相,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业界反应热烈。我想,当时的赵卫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并不那么自觉,他似乎是凭着直觉选择了自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式。

赵卫  嘉陵江之山城 纸本设色  53cm×45cm  2015 年

  直觉,对艺术家来说太重要了,有无这种可贵的直觉,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艺术天赋的重要标尺。也正在这时,赵卫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艺术创作的走向。他除了继续钻研元明清山水大师们的画理画法外,还向张仃先生讨教,研究焦墨艺术的特性;他关注姜宝林在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探索,思考水墨现代转型的多种可能;他从龙瑞提倡山水画摆脱写生束缚、取“游于艺”的审美趋向、回归黄宾虹笔墨的艺术主张中,获得启发,增长了对笔墨的认识和加深对文人画意旨的兴趣。聪明的赵卫在赞赏张仃执著于焦墨艺术热情和精神的同时,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他说:“我喜爱焦墨线条的阳刚之气,也尊重焦墨皴擦的阴柔之美……焦墨和水墨的结合是我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焦墨老辣苍茫,水墨含蓄润泽。一个为骨,一个为肉。”

赵卫  晋东南太行山之秋风 纸本设色  45cm×53cm  2016 年

  读赵卫的焦墨山水,将其与张仃的作品加以比较,便可看出他在学习别人时,绝不依样画葫芦,而是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努力构建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同样,很难说赵卫从姜宝林那里学到了某种具体的技巧或技法,他说在姜宝林富有探索精神的作品中能找寻到他自己,认为这对他“一生受用”。当以龙瑞为代表的“回归黄宾虹笔墨”热潮在画界蔓延时,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不无忧虑。就在此时,我偶然读到赵卫的一篇谈论这个问题的短文,大意说这是一个有益的艺术探索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标。说实话,他的这种认识对我也颇有启发,促使我更冷静、理性地看待中国画界思潮起伏的内在原因。事实证明,一度兴起的黄宾虹笔墨热,尽管它带有自身的片面性,但也是中国画重振传统精神的必经之路。

赵卫  山城 纸本设色  45cm×53cm  2015 年

  从赵卫的创作看,他一直注意摆好师造化、师古人和师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他在焦墨麻点、水墨点赭、写意重彩和水墨白描中徜徉,不随风、不跟浪,忠实于自己对自然的真切感受,寄托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深情,由此形成他丰润而质朴、严谨而自由、品格清纯的画风。

  赵卫的艺术创造还在前进的过程之中,凭着他具有的敏锐直觉和理性思考精神,还有他的勤奋和悟性,在我们面前正在出现一个形象更丰满、更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家赵卫!

  名家集评

赵卫  太行横秀气 纸本设色  125cm×250cm  2011 年

  薛永年:已在麻点风格上自成一家的赵卫,为了创新艺术面貌,克服他认为的单调,并且在山水画中融入民歌的诗情。近年来他又推出了黄绿风格的新面目,其中又分为几种:第一种,色墨浓郁,以团块状的大小坡石堆积而成,赭黄、青绿相间并与水墨溶渗,情调古厚沉郁。第二种,接近传统的青绿山水,仍带有密点短皴的痕迹,笔致轻松,色墨淡冶,但用黄较多。第三种,略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泼墨山水,用线变长,用水增多,而且大片地染以黄绿色,可能参酌吸收了民间染色剪纸的效果。不过他不使用过于尖新的品色,在用色上还是和谐的。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后两种黄绿风格的作品中,他都企图凭借民歌中的情歌,创造出一种轻松而抒情的气氛,而且分明想从零开始,力避与麻点风格的作品相似,勇敢地放弃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画法而另辟蹊径。

——节选自《读赵卫的山水画》 赵卫  溪山秋水 纸本设色  68cm×136cm  2011 年

  张仃:他的画,不是名山大川,也不是旅游胜地,多是北方普通山村小景,这些小景又不是什么深山古寺、小桥流水,而是极普通的一道山梁、一片庄稼,或几户人家、几头牛羊。他画的非但不是公认的风景点,往往只是不被注意、为画家和摄影家所忽视的平凡景物。但为什么这些画面又能成为感人的作品呢?我认为首先是“画品”高。高在哪里?高在景物平常而意境清新。人们忽略的身边景物被作者发现了,并以朴素而稚拙的语言表达出来,有说服力而动人,满足了人们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做到了“画中有诗”。

——节选自《赵卫——其人其画》 赵卫  美岱召西望的农家 纸本设色  44.5cm×52.5cm 2015年

  王鲁湘:不管他画什么,不管是写生还是创作,一望便知是赵卫的图式、赵卫的构件、赵卫的点线,绝混不到别人那儿去;所谓相当生活化,是说他的画不管如何“符号”化,又总是洋溢着来自生活、土地和山野的气息,生辣辣,野蛮蛮,有情有趣,又傻又憨,就像他画上题的山谣。他有一句话,“往生活上靠”。他要求自己的作品,粉本总是从生活中直接得来。他说他画的对象一定要同去过的地方有关系,倒不一定写实,但一定要有当时的亲历感受,否则心里不踏实,下笔无据。尽管对景写生在他已是一种符号化操作,但仍然坚持在生活中操作,在当时的环境中操作,保持了客观物象同主观追求之间的张力。

  ——节选自《赵卫研究辑要·视角二》 赵卫  熙日秋宁

 纸本设色  245cm×125cm  2017 年

  张计科:他不赶时髦,而是沉下去,静静地画。无论是在太行写生,还是在京郊纪游,他都没有停止过对绘画语言的学习和个性化的探索。除了形成上述已经道及的那些因素和日益精炼的技巧,赵卫的探索有两个方面表现得比较有意思。一方面,他把焦墨笔法做进一步纯化,有节制地去除过于明显的写生和模仿的痕迹,让这种笔法形成了有些类似于古代版印山水的效果,从而突出了“用”笔特点。另一方面,赵卫在纯色运用上也做过尝试,红、黄、蓝、绿,再加上白纸、黑墨,诸般色相在他的笔下被调动起来,与个人化的焦墨笔法相结合,挺好看。在典型的大山图式之外,赵卫又为世人贡献了两种别有韵味的样式。

  赵卫,1957年生于北京,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先后参加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曾获铜奖、优秀作品奖、齐白石奖、中国美术创作优秀奖。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邵大箴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