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孔见:书道有魂,抒尽人生的喜悲爱怒!

  军旅书法家   孔见

  编者按:

  书道有魂。书法艺术可以最直接、最形象地去表现这种精神和情感,一切喜悲爱怒,见诸笔端。

  1

  记者尹大玮:孔见将军您好!

  谈及书法艺术的关键在于灵魂,我想到了颜真卿讲的:“夫书道之妙,焕乎其有旨焉,字外之奇,言所不能尽”。(引《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孔见:应该说古人的认识普遍比今人明确。

  我们为什么热爱书法,因为我们热爱这种文化和精神;我们为什么学习书法,因为要学习和传承这种文化和精神;我们为什么喜欢一个帖、一个人的书法,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个帖、这个字、这个人的一种精神定位;我们为什么去创作、去书写一幅作品,是因为要弘扬一种精神,传达一种情怀。

  书法艺术可以最直接、最形象地去表现这种精神和情感,一切喜悲爱怒,见诸笔端。

  鲁迅曾对书法艺术有如此评价:“它(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试问还有哪一种形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其他众多艺术的精髓?

  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它集中反映了汉字的先进性和掌握这种中华文字的文人阶层的精神情操和高雅的修养。

2

  记者尹大玮:赋予书法艺术这种拟人化的灵魂说很形象的提升了我对书法艺术理解,文人阶层、儒家思想在书法艺术灵魂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孔见:自古以来,这个民族就有崇尚文化的传统,因而,她称民族为“华”,称文人为“儒”,尊文人的代表为“师”。

  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儒”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种需要。书法艺术的地位就建立在这一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

  第一方面,儒家文人提出艺术是有灵魂的。

  第二方面,是文人、儒生传承和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从史官文化开始到孔子,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儒,是因为“儒”字本身就代表中华民族历经岁月的实践与探索,告别了蛮荒走向文明,走向一种文化与高雅。

  就像孔子编修音乐、古曲,整理诗歌,提出诗言志,“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追求和修养的民族,有着高尚情操的民族。

  符合这种要求就是儒,不符合这种要求就是蛮或者俗。

  艺术本体是有思想和灵魂的,艺术的灵魂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修养、道德观念,反映了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道德水平、精神状态。一首诗、一首歌、一幅书法作品让大家感受到独怀远志。

  书法家在笔歌墨舞之中,流淌着文人的情思,儒雅的书法作品必定是线条墨韵的生命外化和人生的形象化。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这是对中国艺术的一则释读。诗是内容,书是形式。其文是魂,其书为体。

  所以说书道有魂。

  当你在国外看到一幅中国书法作品,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是乡情、国情,是民族情结。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