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孔见:百川归海,万法归宗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孔见

  编者按:中国古代文化各种学术上的宗法之争,最终归于儒家,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策略与需要,也是一种社会选择的结果,因为,只有儒家思想文化能够得到大多数平民知识分子的拥护。书法艺术同样也要普及到广大儒生之中,成为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

01

  记者尹大玮:孔见将军您好!

  中国几千年的书法有没有它的本质脉络或者一种规律可以寻找和把握呢?

  孔见:有,而且必须有,书法有着自己的不二法门,如中锋用笔的字内功和儒家思想的字外功,两者融入五体字形之中。这就是融入了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以及道家等其他思想为补充的中国文化审美观。

  这也是书法教育的基本要求,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源泉,书法艺术才具备了共性美,可以雅俗共赏,成为群众性的艺术。

02

  记者尹大玮:五胡可以乱华,但乱不了人心和文明。进入两晋,玄学、佛学兴起,与儒学共存,书法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升华。那么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孔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战事频繁、社会大动荡为历史背景,我国思想领域也出现了一个大解放、大交流、大发展的过程。代表社会各阶层的思想体系相继出现,特别是儒、道、佛诸家,各自代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产生影响。

  其中,儒家影响仍然是最明显的。儒家人格是一种人文精神。儒家特别重视“和”的礼法道德观念,讲求仁爱,崇尚礼义,反对纷争,它有一个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并善于把政治、伦理、科学、艺术乃至世界万物一齐纳入道德礼法框架进行提炼,为其以道德礼法为中心的政治目的服务。

03

  记者尹大玮:这种儒家理念在书法中的大量运用是不是强有力地推进了书法艺术?围绕道德礼法这个中心所展开的创作,是否给予了书法同“礼”一样高的地位,有利于书法艺术形象与审美的提升,使艺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从朦胧走向自觉,从潜意识上升为意识,从而完成了艺术最根本的主体建构?

  孔见:从这一角度来说,儒家思想对书法具有“培养之义”。儒生在顶礼膜拜那些刻有四书五经的石碑时,看的、记的就是书法;文人在“学而优则仕”的路上求索时,读的、写的还是书法。

  这也导致了在碑刻的时代书法几乎被动地成了人伦教化的工具。直到魏晋书家群体突破了这一层禁锢,将文学内容导入书法艺术,确立了艺术家创作情感的自由性。

  因此,不可否认书法的艺术性因儒家人格思想而得到了升华。

作者:孔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