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名家评伯骏(二)2010年军博展评

  编者按:2010年9月15日—20日,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为刘伯骏先生隆重举办“老兵之恋——国画大家刘伯骏画展”,同时举办“刘伯骏国画艺术研讨会”。以下为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

  陈士富(中国军事博物馆馆长、将军、著名画家):

  今天,我们军事博物馆非常荣幸地迎来了一位经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烽火锤炼的老兵——国画大家刘伯骏先生。

  刘伯骏先生1921年生于四川宜汉,1942年考入国立艺专,师从潘天寿、林凤眠、李可染诸名师。先生于1949年参军,1952年赴抗美援朝前线,1955年复员,在大巴山隐居五十年,潜心探究诗、书、画结合的高境界,执着追求中国画的精气神韵。1993年,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伯骏书画展”,轰动京华。美术评论界称他的作品“既发扬光大了潘天寿那种大气磅礴、峥嵘壮阔的气与势,又融汇了李可染先生的写生妙法,和林凤眠、吴茀之先生的赋彩之道,且添了山野真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笔墨老辣,用色高妙,韵意灵动,为当代罕见。军旅生活的陶冶,战火的熔炼,军人的雄豪大气、血性阳刚,已融入其笔墨中。先生亦常感念军旅生活,思念战友。他把这次画展作为感恩军队培养的一份心意。

  今天,我们的展厅里可以说是群贤毕至,泰斗云集,真可谓是中国美术界一次难得的盛会。

  邹佩珠(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夫人,李可染基金会理事长):

  这个展览很不错。刚才我又看了一遍他的大作,越看越觉得他的画画得自由得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李可染曾经说: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他的好多作品,画的就是他的老师所说的,要从客观大自然里来。他画的好多东西,都是生活和自然里有的东西,说明他很有想法。他还有一个长处,大自然哪个地方是起头,哪个地方是末了,他的画找不到,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他心中有东西。

  张传綵(张伯驹之女、画家):

  今天来参加刘伯老的这个画展,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刘伯老的画的确很有气势。他的画没有拘束,传统和现代结合。他的梅和荷很豪放。画小画容易,画大画,画出这么有气势的画是不容易的。他的画里有许多开放思想的精神。不象一些老画家,他用颜色现代,效果也很好。

  林木(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刘老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价值值得国内美术评论界特别关注。

  我了解刘老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我一看他的画,出手不凡!这几年很多老先生想出来,我看了他们很多画。一般老先生的画都是笔墨精到,画面古雅,这种类型也有画得好的。但刘老不是一般老先生画画的观念,他的画不是一般老年人的画,象年轻人的画,这使我感到震撼。八十多岁的人画得这个样子,很多年轻人都画不出来。我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他的老师都是了不得的。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等,都是一些创造性的人物。他大二时候,白崇禧就收藏过他的作品;大学毕业时,潘天寿又以潘天寿学生的名义给他办画展,这是堪称辉煌的经历。但后来因非艺术的原因,他寂寞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巴山呆了近半个世纪,一般的人早就磨掉锐气了,但刘老毕竟是大师教出来的学生,有很多过人之处。他在山里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把自己的画磨练得出神入化,这使我有点诧异。我是专门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画的,我研究了这么多大师,这些大师谁在山区里面?这是不可能的。刘老在山区里面,用艺术支撑着他的意志,支撑着他的人生,燃烧着他的生命。从这点来讲,他和二十世纪所有有名气的和稍有名气的画家都不一样。艺术不是能不能出名,艺术就是生命的支撑。刘老的这个意义,美术界还得多加关注。

  刘老的笔墨非常好,老辣纵横,千变万化。他的笔墨又与传统的笔墨很不一样,他运笔的方式也跟传统运笔方式不一样,非常洒脱,吸收了很多西画的因素,构成的因素。他的画结构比较突出,比如他的兰草,里面的旋律感、节奏感、韵律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还运用了一种看上去很散但是结构非常别致的构图,这在传统中国画里是忌讳的,但他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他的运笔非常妙。他在每一幅画里,在淡墨里面有一些变化,加上一些浓墨,在浓墨里面变化,揉进几点淡墨;还有一些团块式的结构,这些思维方式都不是传统的中国画的方式。还有,他的色彩很特别,那么热烈、那么明快。九十岁的人如此画画,确实是用生命在支撑他的艺术。今天他进入九十岁时,在很顺的时候,他仍然朴素地用生命支撑着他的艺术。刚才和刘老交谈,他说他要追求的境界是物我两忘,出神人化。我相信,凭着他对艺术的感悟,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还有他的身体,你们看他九十岁的人就象是七十多岁,是一定行的。

  詹国枢(《人民日报》海外版前总编辑):

  今天看到刘伯老的画,非常震撼,非常激动。刚才邹老讲了一句话非常好,很有哲理,就是“用极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极大的勇气打出来。”我觉得这应是艺术上的一个规律。一般来讲,师从一个老师,用极大的功力打进去,能够象老师,或在此基础上有点超越,这就了不起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用极大的勇气打出来,不拘一格,这就更了不起。刚才听了美术评论家林木先生的介绍之后,让我觉得刘伯老确实了不起,他的画给人的感觉真是比年轻人画得还年轻。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我在想一个人在什么时候能够达到他影响的最大值?这个影响的最大值有些时候滞后,比如凡•高,在世的时候人们并不理解他的画,这确实有赖于我们媒体的推介。这种画其实需要象林木这样的专家作第二翻译,通俗地讲解之后,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认识。比如林木先生刚才讲到结构、旋律,我就有体会。邹先生刚才也讲到刘伯老画的结构,看不到头,看不到尾,比如请柬上的那幅梅花就是如此,并且充满了旋律感。前不久政协教科文委组织我们下去考察,有一个画梅花的中国画画家王成喜,我和他聊怎么画梅。刘伯老的梅花和他画的梅花是两种风格,他的梅花非常古朴,更具象—点;刘伯老的“梅花”是用更大的勇气打出来,不但把艺术打出来了,而且把“梅花”的精神打出来了,出神入化,非常不容易。从这点讲,刘伯老的画非常了不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人认识他的价值,了解他,喜欢他。

  徐仲偶(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著名画家、教):

  林先生有一次跟我说,有一位大家,画得相当好,可是他住在深山。他拿画给我看,我当时非常感动。他的艺术和他的生命完全融在一起了,从中我感到艺术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艺术,没有一点分家。老先生快九十了,画出这么有生命力的画。我看到这些画,心中留下这样一个感动,就是“心性使然,神韵天地”。今天的人还能够心性使然实在太难了!同时,艺术逐渐被商业化了后, “心性使然”就会越来越少。 “心性使然”是艺术的本质,现在很多人把它丢了。大师从来都是“心性使然”的,从来不会人云亦云,从来都会把他的心守在他的艺术中,所以他最后能够达到“神韵天地”。

  我从刘老的画作中感到了“静如石,动如风”。刘老年轻时候受到大家的指点,心气也很高。在大山里面一住就是四十年,心还不乱。“动如风”,我在看画时反复研究他画面的关系,他的画运动自如的韵律背后是有章法的。谁给他的?是大师定根,是他的老师给他定下的根,所以他的画怎么都有这些老师、大师的教导记在心上,然后在画中表现出一种丰富性和颠覆性。我看到他用色的重叠,用笔的结构。毛笔要画出方形是很难的,他用笔时,侧锋、偏锋画下去的时候造成的那种锐意,力量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老先生的画最后留下的都是朴素自然,今天的人要朴素自然很难,因为商业化侵蚀到各个方面。我认为这个时代是一个装饰时代,什么都要装饰,“心性使然”能容易吗!刚才我一来,先生对着我耳边讲:“以后我要追求的境界,是物我两忘,出神人化。虽然这很难,但我要走下去。”他的这些画和他的主张与追求是一致的。所以,我在他的画中看到的是“静”,守着的是“定” , “动”得到的是“变” ,而“定” 、“变”自如,互生互动。

  从老先生的画中,我看到刘老是以生命为本。生命如画,他的生命在他的画里。我觉得这是老先生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我认为他的艺术是“生命为本、敬天爱人” 。他非常敬重“天” ,“天”在哪里?是老师。“天”在哪里?是法则。“天”在哪里?是守定。但他在画中体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崇敬,是“敬天爱人” 。我在他的画中看到了艺术与生命的共生共荣,这是现在的人很难做到的。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