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人爱竹,不仅仅爱竹子的清雅澹泊,也勉励自己像竹子一样有傲然风骨。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审美意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也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名家竹画大作。
《墨竹图》
文同(北宋)
立轴 绢本 墨笔 纵131.6厘米 横105.4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同(北宋1018-1079),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传世作品《墨竹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以独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写竹叶,浓淡相宜,灵气顿显。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
文同曾任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后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传派即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潇湘竹石图》
苏轼(北宋)
绢本 水墨 纵28厘米 横105.6厘米
中国美术馆收藏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苏轼生平爱竹,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一次坐在公堂上,一时兴起,随手拿起毛笔蘸着朱墨,画了一幅朱竹。有人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朱竹?他便反问:人家都用黑墨画竹,世间哪有墨竹?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苏轼画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不像常人一节节地画竹竿。米芾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道:“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他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
《幽篁秀石图》
顾安(元)
立轴 绢本 墨笔 纵184厘米 横1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安(1289-约1365),元代画家。字定之,号迂讷居士,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家昆山(今属江苏),祖籍淮东。父松江府判官,以荫授兰溪(今属浙江)、龙岩(今属福建)等地巡检。后任泉州同安县尉。擅画墨竹,常作风竹新篁,行笔谨严,遒劲挺秀,用墨润泽焕烂,画湖石带勾带染,得皱透之姿,在李衍、柯九思外,自有一股萧疏清逸之气,成为一格。亦王行、楷书。传世作品有《幽篁秀石图》《竹石图》《墨竹图》等。图中湖石危立,玲珑剔透;石后丛篁林立,竹竿瘦劲,竹叶上仰,绰约多姿;更有稚笋数双,穿插丛竹间,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色。湖石带勾带染,造型隽美,富有立体感和装饰味。笔法道劲,浓淡相宜,为顾氏墨竹画之代表作。自识“东淮顾安定之”。
《墨竹图》
管道升(元)
纸本 墨笔 纵34cm 横57cm
管道升(1262年-1319年5月29日),字仲姬,一字瑶姬,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墨竹图》是管道升亲笔之作,用笔尖劲,密叶中有赵孟頫润饰处——用笔较圆厚的部分。自识:“仲姬画与淑琼”,钤白文“管氏仲姬”一印。此图与赵孟頫、赵雍墨竹合装一卷,被称为《一门三竹》卷。描绘一株竹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小枝左右分开,竹叶浓密,生动有致,用笔尖劲有力,颇见功力。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文化偏见下如此的博学多才,在上侍公婆、中从夫君、下教子女的社会伦理义务的沉重负担下,还能够表现出那样诗情画意的浪漫情趣,实属难能可贵!
《墨竹谱》
吴镇(元)
纸本水墨 共22页 每页高 40.3厘米 宽5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吴镇,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擅画山水、墨竹。
《墨竹谱》共计二十四开,是吴镇画竹的代表作。每幅之中竹的姿态、欹正仰俯、阴阳向背皆有所不同,笔法简洁苍劲。在此选其中两幅,其一写新篁始出,旁衬粗竹劲干和润秀竹笋,笔墨浓淡有致,富有情致;其二为雪竹,不以墨彩渲染烘托,而直接以淡墨草写雪意,枝叶在雪中的掩映露藏、弯曲而又暗含张力的形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墨竹谱》画竹及石,写竹用秃笔重笔,竹姿情态生动,笔意豪迈;画石则用湿墨,墨气淋漓,画法苍劲简率。
《奇石修篁图》
夏昶(明)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275.1厘米 横104.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昶(1388-1470),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江苏昆山人。永乐十(1415)进士,正统中官至太常寺少卿。为官四十余年,天顺元年(1457)去职还乡,以书画自娱而终其身。擅墨竹,师承王绂而稍变化,烟姿雨色,苍润洒落,偃仰浓疏,动合矩度,时推第一而名驰域外,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誉称。亦工楷书。传世作品有《湘江风雨图》《淇水清风图》《奇石修篁图》《竹石图》。此图之中奇石峥嵘,两竿新竹并立抽发,枝叶交互纵横,另有一高竹,由画外凌空插入,具巍峨之势。奇石的画法粗简写意,新竹却以圆劲之法写干、挺秀之笔写枝,撇写竹叶,颇具书法韵味。画面浓墨淡彩,将修竹之挺拔婆娑、含雨带露之姿,刻画得生动鲜明。
《郑燮竹石图轴》
郑板桥(清)
纸本 水墨 纵102 横59厘米
河北省博物馆藏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绘画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石涛、朱耷等人的影响,注重个性发挥,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写出物象的形神,抒发情感,把传统的写意花鸟画发展到新的高度。观赏郑板桥绘制的《竹石图轴》,如坐春风《郑板桥集.题画》中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有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则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也是因为这点,他的绘画在那一时颇受士大夫,平民所喜爱。
《双钩竹石》
沈子琪(现代)
纵124cm 横68cm
沈子琪,字丽华,号养琪居士,养拙堂主人。现代著名画家,诗词家。1964年出生于上海,擅长写竹,尤爱竹之品格,独创“一叶式”技法。并提出“竹有九德”——高节,虚心,宽怀,坦荡,柔韧,潇洒,灵秀,清气,优美。多次接受央视采访及国家刊物特邀出版。其作品深受资深藏家喜爱并收藏。文章,诗词,学术及画作在《中国青年报》、《中国解放军报》、《文物鉴定与鉴赏》等国家刊物上都有发表。任“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艺术o中国》栏目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理事、风骨墨竹书画院院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