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潘柏林,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石湾陶艺的新派代表,为之注入“人情”的艺术家,志在将其在全世界发扬光大的佛山子弟;被岭南画派大师杨善琛誉为“石湾陶艺界中不可多得的奇才”;著明雕塑家潘鹤先生赞誉其在陶艺界中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从艺二十余年,潘柏林对石湾陶艺的热爱从未间断,并计划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让石湾陶艺发展成民族的艺术,把民族的艺术发展成世界的艺术。
秋日的午后,听潘柏林大师娓娓道出他对石湾陶瓷的衷情与承诺。
细节取胜,一瞬印象
并非生于陶艺世家,亦未曾正式拜师学艺,却有着对陶艺的天赋和敏感,潘柏林因此被行内人戏称为“鬼才”。他的作品题材新颖、情景独特,仅一眼便足以让人过目难忘。靠近作品会发现其中处处巧思面面用心。一件无言的静物,却能诉说一个完整的故事。观者从中感受众生百态,读出创作者的心思:《贵妃出浴》中侍浴太监偷瞄贵妃更衣的眼神就清晰反映了其觊觎美色却有贼心没贼胆的心理和贵妃出浴的美丽醉人。
被问到创作手法,潘柏林大师的答案让人意外:“从没有在动手做一件作品前先画手稿,所有的画面和细节都在这里”,他比了比自己的脑袋。在创作最新作品《虎虎生威》时,也遵循了这样的步骤:先想好了题材和画面构图,然后找来资料研究虎的神韵和骨架结构,当虎的形象了然于心以后便抛开材料,放手去做。于是笔者不禁好奇,是否会为了创作特地跑一趟去看真老虎。潘答道,“老虎?以前在动物园里看过。不需要把一切都弄清楚,根据大致印象便可。”看起来大而化之的处理手法却能捕捉最精致的细节,他笑称这种创作形式叫“小题大做”。
潘柏林认为“情绪”是创作的重要因素。其近期得意之作“喜怒哀乐”的头像四个头像各需时约1小时,凭十指捏成,无工具辅助,但个个生动贴题。“创作很讲求灵感,那一瞬感觉到了便要立即动手。在这种创作冲动的推动下完成作品。”潘柏林亦提到,做陶艺作品不一定就要“坐定定”,“我一般都听着歌跳着舞来做,心情轻松也很重要。”
入世艺术,无中生有
潘柏林健谈且幽默,亲切得像邻家的长辈。走近他,他的睿智、敏捷、童心未泯,他的一举手一投足,让人领略了大师级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和姿态万千的精神世界。他依旧贴近生活,不用“大师”的称号将大众与自己隔开,摆出“清高”的姿态。
这一点亦清晰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上。他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其“法无定法、传神多变、亦庄亦谐、宜古宜今”的艺术风格。他大胆突破,开拓通俗题材,以井市风情为特色,反映平民百姓平常的生活情景,走出一条以民间风情为题材的新路向,打破了石湾一惯以仙、家、道、佛、为主的创作格调,从而成为近年来石湾陶艺的新派代表。《回娘家》、《喜临门》、《恩爱夫妻》、《童趣》等作富有生活情趣,内涵幽默。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和塑造,采用夸张的手法,以做到生动传神的效果。
除运用生活民情作题,潘柏林近年作品题材的更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革新之作《时代的印象》显示他对中华文化被外来文化逐渐侵蚀的担忧和作为艺术家的责任心。《绿色的怀念》则是反映他对环境恶化的看法及唤起民众环保意识的希望……各种新颖题材,均是他的有感而发。
在塑造工艺上,潘柏林大胆尝试用真布泥代替手工塑服饰的新工艺,成品衣纹真切,真实感强,令其人像作品更具实在感。
收生交友皆是缘
在介绍作品时,潘柏林一再强调,作者的气度决定了作品的气质,作品中的眼神其实就是作者的目光,作者的心地是否纯净善良决定了作品的精神力量。以其为鼠年贺岁创作的双鼠雕塑为例,作品中鼠的形象可掬,可爱逗趣,精灵趣致,与现实中老鼠阴深恐怖的形象极不相同。潘大师说:“双鼠的造型只是我心中认为老鼠的印象,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因为我心中洁净,因而成品呈现的形象亦是正面”。
“善良”——这个潘柏林一再强调的做石湾陶瓷必备的元素,亦是其收生的首要标准。“收学生首要看他是否心地善良”,“是否很聪明很有天赋不重要,笨鸟可以先飞,只要勤于练习定能有所精进”。同时,他亦强调,艺术是属于社会的,石湾陶艺的发展和发扬必须后继有人。他打破“家传技艺”的小作坊意识,择贤传道,不分亲疏、地域,广收门徒,先后带徒20多人。“石湾陶瓷要发展,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家传的形式并不利于它的传承。”谈到学生,口上说着“并不一定让他们都能成‘家’,只要真正学到一门手艺就满足”的潘柏林对学生的成就非常自豪——在买家表示对学生作品感兴趣的时候,潘柏林总是尽心尽力地介绍。
遇到买家,潘柏林说“看得最重的是缘分”。他希望大家收藏潘柏林的创作是因为真心的喜欢而不是利益的投资。“艺术是很感性的,你与作品是否有交流非常重要,能拥有真心喜欢的陶瓷作品的那种快乐是无价的,作品升值的潜力只是附加的价值。如果作品能升值,我很高兴,但我最希望的是它们(作品)能交到有缘人的手上。”他一边拂着作品一边说。
石湾陶艺鉴赏的心得
关于陶艺的鉴赏,潘柏林说,那是全凭个人感觉。但一些基本的元素可以列作鉴赏的参考。首先是题材,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提炼出世界美好的内在。然后是构图和姿态,是否是合理的比例,能否传达作者创作的意图。此外,潘柏林亦希望,观者在鉴赏精致作品之时,能想起对作品所象征的中华文化的道德与内涵,重拾对本土文化的信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