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张应中作品《奇异的月亮》
(布上油画 81cmx60cm 2001年)
我总觉得, 一幅画的好坏,只有“画家”才会明白。“别人”的“插嘴” 总是多余的。
这里说的“画家”,除开画家自己,还包括其他有绘画经验,与画家有着共同感受、相同认知的另外一些画家们。只有他们的见解,才是真正的、确切的、可信的。
这里说的“别人”,自然是指上述之人以外的那些人。特别指的是:自己不画画,却以为对绘画十分精通的那种人。再就是:只有画仿真的能力,而没有画面处理功夫(独立的绘画的追求)的那种人。不论他们以什么身份出现,都可能成为一种多余的“插嘴”。因为他们的见解,不具备 “才是真正的、确切的、可信的”的那些条件。
为什么?
因为一幅画的好处、妙处、根本处,是在对画面结构的“处理”上产生的。也即对:从色调到构图、到色彩的对比、与对色块的安排;到对素描空间层次的推进、和到对明暗虚实关系的转换;以及到对线的长短粗细的穿插交替的种种考虑;大可到整体画面的调理;小可到每一个笔触的斟酌等等。
这些“等等”的卓越表现,才是画家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着力追求的东西;也就是画家孜孜不倦,冥思苦想,付出精力,有所创造的东西;因为只有它们才是绘画之根本,才是艺术之真谛。对于这些“东西”,只有画家自己,和与画家有着共同感觉力和认知力、以及有着共同经验与共同体会的人,才能察觉得到,才能明白过来,才能说得清楚。
不会画画的人,或只会描摹写真的人,因为他们不从事 画面结构“艺术处理”的探求与活动,便不知(也领会不到)“画面结构”的奥妙之处,他们便无法感受到画家如何获得这种“处理”能力的灵感,也就无视于这种灵感的表現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感受”的来历和“艺术处理”能力,通常只是在“处理”过程当中“突然”或“偶然”出现的,它体現出每一个画家的“艺术眼光”和“技术水平”。
这个“艺术眼光”和“技术水平”,贯穿在画面结构的每一处,可说是无处不在。例如画中的一根长线,要打破这长线的单调,务必在线的某个部位加上一个 “点”(犹如在一根架空的电线上加站一只鸟)。这个“点”(鸟)的必要性,也许人人都知道,画家知道,别人也知道。但,“点”之形态,“点”之大小,“点”于何处,所提出的在画面结构上的要求,却并非人人都能识得。在此,画家的“艺术眼光”和“技术水平”,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它集中地体现出“艺术性”(艺术素质)方面的“要求” ,它是“艺术生命”的“要害”之处。
这些“要求”和“要害”,才是一幅画的 “灵魂”所在。决非所谓的“主题思想”,“人文关怀”,“时代气息”,“生活真实”,“情感宣泄”,“个性张扬”,乃至“传统”与“革新”等等,这些被批评家惯于拿来借题发挥的“说辞”所能替代。因此,一幅画的“意义价值”,甚至“社会价值” ,决不等同于画的“艺术价值”。
能否领悟这些“要求”和识别其“要害” ——即艺术价值,是评价一幅绘画作品的一道“门坎”。正是这道“门坎”,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识别区分开来,更是将画家与理论家识别区分开来旳界限。所以说,无论“别人”怎样“插嘴”,无论“理论家” 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无法说到 一幅画旳“点子” (艺术价值)上去,就是这个道理。
俗话说“不生孩子不知生孩子的痛!”真乃天下之至理也。
纳塔斯·埃尼施(法国)在其《作为艺术家》一书中说:
谁来做(艺术)评委呢?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相连的四个圈子。这四个圈子一圈大过一圈而且专业性逐圈递减。第一个圈子是同僚的圈子,它是最小,但同时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圈子:另一个艺术家的评价,……是体现艺术价值的一个最重要的保证。 第二个圈子由评论家组成,他们以艺术批评为职业,但其欣赏水平——这并不是一纸文凭和一张从业许可证就能保证的——往往不可信或者不够高。接下来是画商和文艺事业资助者的圈子,他们提供的不再是评论而是资金。……最后一个圈子是公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