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散漫的抽象
绘画应是一种不受约束、自由表现,让观看得到释放的表现方式,这需要全身心投入,捕捉每一无意中产生的绘画效果,使即兴的细节可能成为观看的依据和叙事对象,成为由“视网膜”观照的冥想元素,我需要绕开原有的知识框架,进入自我的未知领域。这过程活生生、直截了当。我必须去发现并回应各种可能产生的疑问得到绘画的纯粹性,过程中并不是个人一意孤行的主观意愿,而是心、手与感觉的瞬息变化、相互渗透的因果关系。由此,我不愿刻意追求某种样式,宁可呈现每一绘画细节,真实、自然和无意义,就像事物呈现它本来的面目。
艺术家可能更关注图像带给观者的某种联系,而图像本身只是艺术家的一种表现“方便”,它是探索路径上的一个一个点,过程中的标记,是暂时而可变的。我想用“散漫的抽象”来形容抽象绘画的表现过程。我希望抽象绘画应该是既纯真又包罗万象的绘画本身,是材料的表现,又是观看与冥想。因此放弃图像符号的执着,追逐心灵的自由冥想,是我在绘画中的乐此不疲的尝试。
水无常形
我通常用油彩、亚马布作画,偶尔也用水彩或丙稀在纸上随性沷洒或涂抹,水性的材料流淌快,干得也快,产生的水迹形态、质感与油彩不同;油彩干得慢,可反复画到油彩凝固干透为止,同时不失连贯的自然效果。材质的差异性给我灵感与线索,稀释的颜色即兴地泼洒、滴溅在不平整的材料表面,使其自然流动后凝固成抽象形状,再用透明白色不断覆盖表面,在多层覆盖的过程中产生画面的空间感。
我享受即兴与重复的绘画过程,让感知与绘画媒介在过程中自然融合,去表现性的细节是某种因果关系的结果,是无形的变化在绘画中产生的回应。
绘画没商量
工作室与艺术家的创作密不可分,工作室的状态是艺术家日常生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回味起来是时间的感受,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生命。艺术家在画室的状态和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
有时去到新的地方旅行,会不经意地沿着陌生的小路走到尽头,为的是看看另一边的景象,这种好奇心也时常在工作室画画时闪现;每一次画都是新的开始,绘画过程好比旅行,但是人在旅途是动态的,是线形的碎片式景观的多重呈现;而在画室是静态的,是点状的断想式无预设的重合,但二者都是时间与空间的重叠与体验,是观看与心念的不断重复。个体与外界的对应参悟以及内外主客的转换重塑,近乎“庄周梦蝶”。这个过程也简单,它不需要更多外在条件,只需艺术家疏离通常不能放弃的许多东西,在画室里静观画面变化,动察内心需要,作出反应并保持寂静与等待。
在绘画过程中语言显得多余,绘画无语,绘画是语言表达的延伸,也就是说绘画是语言表达够不着的那部分东西,所谓“绘画语言”,只是一个形容词。所谓“放空”,即尽量放弃所有的预设与杂念,放下无关的事情,合一身心,安静耐心地感受,感受每一细节的形态特征,使纷乱的现实变成单纯清晰的可视形象。其中,毎次心灵与身体的活动带来的判断取舍,这种行为可能直接影响画面内容,作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观赏物品,更是提供创作过程的真实例证。
偶发的力量
偶发的过程是一种“打破”的过程,可能由此产生的一种个人状态,替代预先想象的主观图像。艺术家以人基本的行为动力,在创作中的作用越发重要,他们的内心感受,需要直接转换到作品中,带观者完成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成为复杂的社会因素,然而“色不异空”,艺术家更需面对的是无中生有的创作过程。“自然无为,反者道之动”,人与物的联系可能需要“打破”后才能感悟,绘画的偶发性也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其结果是:一幅绘画作品越少依赖特定时期的可辩事物和现象,可能成为影响这一时期特定现象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观者拥有一种自由,一种不同层面的解读自由和评判自由。
回不去的传统
传统道家思想倡导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宋代画家以“格物”的精神使山水画达到了不可替代的高峰,传统审美意识产生的和谐与平衡,在现代主义之后,更具体的说在约翰·凯奇之后,被彻底改变,但并非反和谐,而是一种新的秩序,我们不可能回到传统的氛围中,它只能成为记忆;成为大众基因,今天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的切入点多元而全方位,艺术进入日常生活与时间过程,一幅画的产生与认同,同样经过这种过程,观看的行为包含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取舍关照与冥想进入,对材质的关注与表现使绘画具体而真实,隐喻个体情感纠葛,同时也成为过程的依靠,材质决定想象承载人性。我想:真正的绘画应有一种无止境的扩展与延伸;作品永远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
不可言语的观看
观看过程是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由一连串未知产生的混乱和稍纵即逝的迷惑得到净化明了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来源于观看。它可能是无意义无目的行为,可能只是一次迷思,一次心猿意马的个体经验,但是,它产生于真实的现状,它超越现实脱离政治,具有不可言语又想不断观看的需要,这是艺术本身的魅力。艺术超越哲学,超越科学,它可利用生活中任何现象作为途径的一种视觉存在,这种存在以人们的感知为基础。
与画共处
真诚的面对自己,坚持在绘画的每一个时刻保持真诚。你是什么、想要什么都会在画中传达给他人,绘画不会欺骗。从无意识开始到无中生有的作品形成,是个体意志和外界物质的一种认知与融合。人与物的对悟交流永无止境,这种反馈使我喜悦,它既是具体的关注,也是作品的全部,同时释放,同时成形,绘画的自然生成,可能全是,可能全不是,这个过程像一种冒险,带我观看,带我思索,带我画下去......画承载着生命,它与我在同样的时间与空间里共处着,生长着。
作者:冯良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