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吴彬《十八应真图卷》1.69亿再创中国绘画拍卖世界纪录

去年和前文已经预期中国古代书画价值的继续大幅度升值,没想到一夜间又破记录。今年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可以说完美收官。三件过亿元书画,距离鬼谷子元青花瓷器仅一步之遥。
这样中国古代书画和明清瓷器总算可以为中国古代艺术品并驾齐驱,开创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真实的现实价格。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艺术品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与之同步。
我们可以包容前进中的各种质疑和被淘汰出局人的抱怨,市场和经济是向前发展的。
回想去年11月雅昌网出现的那种悲观的论调和自我煽情而今日有故作深情的市场评论和误导。。。无语。
此外我们也要反思尤伦斯夫妇的收藏和价值观,可以回顾在尤伦斯夫妇投资中国古代书画的那个时期或落槌的那一瞬间,中国在当时应该有和存在举牌和买下的企业家和资金,但往事不可回忆和复制,钱让外国人赚去,教训也是深刻的,既然这样的高端价位已经形成,不必去指责或愤青谁,中国古代书画需要有经济价值的推高和确定,才能与西画并肩,中国古代书画的价值可以说刚刚启程,一亿美元的精品价值是存在的。中国书画市场不应该气馁,毕竟一幅画就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世界。
古语早就定论:价值连城
一幅画 V 一个城市 =  要用古比今昔
 
 

吴彬作品《十八应真图卷》



吴彬 《十八应真图卷》成交16,912万元


  2009年11月23日02:00北京保利秋拍之《尤伦斯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专场中吴彬作品《十八应真图卷》以1.69亿元成交,打破一个月前由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以1.34亿元创造的中国绘画拍卖世界成交纪录,同时创国内艺术品单件成交纪录,成为今秋拍卖又一大亮点。

 

 

 

再论中国书法: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在流通市场中,不眠之夜一鸣惊人。

 

曾巩书法作品《局事帖》也以1.08亿元天价成交。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祏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章著名于世,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局事帖》成交价:10,864万元

这几年,一些书法爱好者藏家和拍卖行,已经为中国古代书法再做不懈的努力,开始蹒跚起步,中国文字的价值和书法艺术会被国人日渐推高,既然在安阳已经落成了中国汉字博物馆,我想一些其中的事情和价值发现只是时间问题。

 

 

 


------

晓照拍卖现场资料:

  但这次的拍品都太具有吸引力了,之前油画和近现代书画的拍卖时间已经远远超出预期,古代书画的争夺依然激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向深夜推移,很多买家只得悻悻离去。凌晨一点三十分,拍卖师开始起拍吴彬《十八应真图卷》之时,场内买家已散去过半,场内稍显稀疏的人群不禁让人捏一把汗。当拍卖师报出1800万的起拍价时,场内竟无人应价,七部委托电话上的买家也静观其变,这幅拍前无数人关注的作品,开拍伊始,竟然戏剧性地出现了半分钟可怕的安静。就在此时,后区有人应价,并引发了场内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民生银行代理人、某山西藏家及数名不露身份的藏家开始轮番加价,在这四五名场内买家的追逐下,标价迅速攀升至5600万元,此时民生银行挥手放弃。也就在这个时候,七位场外委托买家压抑已久的买气开始爆发,以五十万元的竞价阶梯竞相举牌,瞬间竞争至7000万元,两位委托买家放弃。此时场内前区又有新买家加入战团,与电话委托猛攻至1亿元,场内响起热烈掌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但这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五部委托电话仍在契而不舍地竞标,价位以百万为阶梯逐级推进,终于由一位委托藏家出到了1.5亿元。此时,场内前方买家突然出手,给出1.51亿元。场外委托藏家听到又有买家出价,终于挥手放弃。加上佣金,这幅作品的成交价定格在人民币1.6912亿元,中国绘画的世界成交新纪录诞生了。之后的一件曾巩《局事帖》也经过与此类似的激烈争夺,在来自全球的20位买家竞价后,以1.08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法成交纪录。

吴彬《十八应真图卷》的天价由中国藏家创造,其他几件重器也被留在国内,这宣告中国精英阶层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史,开始重新自我评估,开始重构中国自身的人文精神,这才是艺术史研究的主要目的,也是艺术市场的潜在功能。相信随着经济的发达,现在的中国会与欧洲文艺复兴或明朝吴彬的时代一样,人文精神的回归将逐渐成为主流,这也会支持着这次中国艺术品热潮长期持续地蔓延下去。

===========拍卖图册资料

 

引首:游艺神通。印文:古希天子之宝
题识:乙卯(1615)春日写于绣佛居,吴彬。
印文:吴文中氏、吴彬之印
鉴藏印:乾隆(1711-1799):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秘殿新编、珠林复位、乾清宫鉴藏宝、垂露、乾隆御览之宝、菑畬经训、成性存存,古稀天子、寿、意在笔先、天地为师、落纸云烟、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壐、宜子孙、几席有余香、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清宫宝颙琰(清仁宗)(1760-1820):嘉庆御览之宝
溥仪(1906-1967):宣统御览之宝
题跋:乾隆(1711-1799):贯休十八应真图,文中斯别开生面。形状奇怪夙所称,耳熟闻之目新见。苍鳞若龙若非龙,擎爪来闻法以现。第一。据树坐椸钵多罗,鸦鹊来餐香积饭。第二。飘然白鹤驾以降,屈眴七条披已惯。第三。数珠在手。第四。把明珠。第五。自摇箑其貌颟顸。第六。端立左铃而右杵。第七。扶童者迵顾彼崖。第八。是皆渡海履水物。水物狰狞名不辨。拍持具叶。第九。促舍汉。第十。白泽曳轮坐以晏。别有袖手乘骞槎。第十一。相参法喜作佳伴。据石入定若无人。第十二。牛哀跪伏如猫豢,傍见共谘二大士,其一默坐。第十三。一持扇。第十四。似步而迥更迥,第十五。臃肿披缁目光炫。第十六。跏趺相对谈二禅。云空。第十七。云色。第十八。色空幻,是为不二法之宗。绣居士说法编,向曾韵统考同文。位号次第订梵汉。莆田愚者不羁士。传神何碍后前舛。长歌笑我尚拘墟。山阴讶似镜中按。乾隆乙巳(1785)仲秋,御题。印文:古稀天子、犹日孜孜

 

 

 

吴彬《十八应真图》
明代没有画院建制,宫廷画家的编制一般隶属于其它省、部,如吕纪、吴伟、边文进受职于锦衣卫。吴彬以其艺术上的才情与名声在万历年间官拜中书舍人,以画家供奉内廷。此后,进入江南的文人圈,以山水、佛像闻名于世。他长期在南京生活,与江南文人交游,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品多为明清两代宫廷重视并收藏。
吴彬笔下的山水作品气势撼人,被学界誉为“不逊于宋代巨匠”。对于吴彬的研究,海外学界的重视程度远甚于国内。在西方,学者们对晚明绘画进行整理研究时,吴彬绘画中所表现出的特异图式自然地凸显出来。吴彬没有步文人画摹古的后尘,而是直抒心性。他的画风在当时颇具有前卫性,无论山水还是人物,都以极富个性的造型,以有别于传统的方式进行阐释。此卷《十八应真图》中的罗汉造型与吴彬其它传世作品,如《五百罗汉图》(今藏美国克利弗兰博物馆)、《十六应真图》(今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画愣严二十五圆通册》(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着一致性,可谓“貌甚奇古”。
如今,吴彬传世作品绝大多数已被国内外大博物馆收藏,流散于世间者实为凤毛麟角,散见于海内外拍卖会上的画作更是稀若星凤。1989年12月吴彬《宕壑奇姿图卷》惊现纽约苏富比,以121万美元成交,位于当时全球中国古代书画市场成交价第二位(第一位是《元人秋猎图》,成交价187万美元)。2009年春,吴彬《临李公麟画罗汉卷》现身国内拍场,录得4480万元人民币。此卷的包袱皮囊仍保留着旧写的“上等”字样,曾被业内资深专家强调为乾隆乃至当事者对这一手卷的爱重赞赏之佐证。
是卷《十八应真图》乾隆恭楷亲题引首:“游艺神通”四字,并赋七言古风长诗一首题于画卷之上,垂爱之情溢于言表。吴彬作品传世稀少,入清内府并著录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十八件,得乾隆亲题者仅此一件,正可谓“宝笈之宝”。
吴彬《十八应真图》研究
此卷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引首为乾隆题“游艺神通”四楷书,卷中钤乾隆诸玺并行书题跋。此外,宣统鉴藏印一方。清宫旧藏、散佚之迹明晰可辨。
吴彬作品传世稀少,入藏清内府并著录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十八件,其中有乾隆题跋者仅此一件。卷中的乾隆题跋行书流畅,每一位罗汉都有描述性的吟咏。
如今,吴彬传世作品绝大多数已被国内外大博物馆收藏,流散于世者凤毛麟角。
关于吴彬其人,最早的记录见于《画史汇要》:“吴彬字文仲,闽人。万历时官中书舍人,善山水,布置绝不摹古,皆对真景描写故,小势最为出奇,一时观者无不惊诧。能大士像亦能人物。”《画史汇要》成书于崇祯辛未年(1631),这段对吴彬的文字描述透露出吴彬当时以山水画闻名,也引导了后世对吴彬为职业画家的身份认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彬《画愣严二十五圆通册》有董其昌和陈继儒的题跋,对吴彬画作赞赏有加。从两人落款中的干支纪年判断,吴彬在万历时已经进入江南的文人圈。
谢肇淛《五杂俎》中有关于吴彬的评论,此段文字十分重要。可知当时世人,尤其是江南文人对吴彬绘画的认知情况:“近日名家如云间董玄宰,金陵吴文中,其得意之笔,前无古人。董好摹唐、宋名笔,其用意处在位置、设色,自谓得昔人三昧。吴运思造奇,下笔玄妙,旁及人物、佛像,远即不敢望道子,近亦足力敌松雪,传之后代,价当重连城矣。吴名彬,莆人,寓金陵。”《五杂俎》成于万历时期,谢氏将吴、董相提并论,且对吴彬的推崇显现于字里行间。
吴彬长期在南京生活,他与江南文人交游,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明代葛寅亮编撰的《金陵梵刹志》为南京最早的佛教专志,书中录有三篇关于吴彬《画五百罗汉》的题记。文章的作者皆是名重一时的文人,曾任翰林院修撰的焦竑于万历三十年(1602)作《栖霞寺五百罗汉画记》,书画巨擘董其昌与南京名儒顾起元分别写了同为《绘施五百罗汉梦端记》的文章。对于吴彬的身份、艺术等各方面,这三篇文章均有提及。
焦竑所述将吴彬称为颇具文翰的画家,而非一般画师:“居士吴彬字文仲者,少产莆田,长游建业,真文下烛,悬少微之一星,俊气孤骞发大云之五色,即娴词翰件综绘素,团扇持而为牸,屏风点而成蝇,高步一时,无惭三绝。”
董其昌所述之语可知吴彬是一位居士,像其它文人画家一样,绘事只是翰墨之外的余事:“浦口吴彬居士者,婆娑一圃,泛滥珠林,翰墨余间,纵情绘事。”
顾起元的评述是对吴彬绘画艺术的高度赞扬:“文仲吴君,八闽之高士也。夙世词客,前身画师,飞文则万象缩于笔端,布景而千峰峙于颖上。”
曾任南京礼部右侍郎的叶向高,亦为福建人,其《苍霞草集》中有一篇《枝隐庵诗集序》,这篇文章是为吴彬诗集写的序言。从文中评述里不难发现吴彬不但是文人兼画家而且还是在家居士:“吾乡吴文中,侨寓白门,名其所居曰‘枝隐庵’。日匡坐其中,诵经礼佛、吟诗作画,虽环堵萧然,而丰神朗畅,意趣安恬,大有逍遥之致。”由此可知,吴彬对于佛教题材的热衷与他作为“居士”的宗教信仰不无关系。
以上为晚明、主要是吴彬活动的万历时期,江南文人对他的评述。通过这些可以完成对吴彬作为文人、画家、居士三种身份的认知。后世言及吴彬及其绘画也无非是依据晚明各家的文字综合而成,如徐沁所撰的《明画录》。该书是具有画家纪传体性质的画史著作,他将吴彬归于“道释”而非“山水”之属:“吴彬字文仲,闽人,万历间官中书舍人。长于佛像,人物亦秀洁,至写山水,绝不摹古,皆即景挥洒。人谓其小幅擅奇,余曾见盈丈之障,亦殊工丽也。”可见在成书时的清初,吴彬已经作为善画佛像的画家而被人们所知,或者说,他的山水画之名完全被佛教绘画所掩盖了。
追溯吴彬以来近三百年的画史会发现,这种奇特怪异的画风完全被搁置在主流绘画之外。致使对于吴彬的研究,始终没有引起国内学界足够的重视。然而,海外学界则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关注。在西方学者对晚明绘画进行整理研究时,吴彬绘画中所表现出的特异图式必然突显出来。在七十年代初台北举办的《中国绘画研讨会》上,美国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高居翰(JamesCahill)以吴彬的山水画作为研究的重点,认为吴彬山水画风的形成是北宋巨嶂山水的复兴。此后他又在明代绘画研究专著《气势撼人》中通过晚明社会背景对吴彬“奇特画风”的由来重新作出了解释,并进一步研究了晚明绘画。美国加州大学艺术史学者凯瑟琳·柏奈特(Katharine P.Burnett)将吴彬画风与明中后期文学相结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奇趣”风格具有当时风行的社会文艺思潮性质。1977年台北故宫《晚明变形主义画家作品展》将丁云鹏、吴彬、蓝瑛、崔子忠、陈洪绶五位晚明画家的作品集中展出,并归纳这一时期绘画风潮,称之为“变形主义”。此后,学界接受这一概念,将其视为晚明人物画的代表性风格。
对于“变形”这一奇特风格,无论山水还是人物,甚至书法,都反映出晚明独特的审美趣味。晚明人们对“奇趣”的追求,似乎很好地解释了吴彬笔下人物的变形之貌。吴彬之画风在当时颇具有前卫性,他没有步文人画摹古的后尘,而是直抒心性。《十八应真图》中的罗汉造型与吴彬其它传世作品,如《五百罗汉图》(今藏美国克利弗兰博物馆)、《十六应真图》(今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画愣严二十五圆通册》(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着一致性,可谓“貌甚奇古”。如此造型的确立是吴彬个人趣味所至还是另有其它缘由?从《画愣严二十五圆通册》后陈继儒的题跋中似乎可以得到解释:“吴兴潘朗士亲为经营指授,故胡貌梵相,意态毫发皆向笔端出现。” 吴彬对于罗汉的图像诠释应该上溯至五代贯休以来的特殊造型,即“胡貌梵相”。他因受潘朗士的指授,使笔下人物形象神貌毕现。可以断定,罗汉造型的选定并非单纯意义上对“奇趣”的追求,更不是受西洋绘画的影响,而是吴彬对于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进而诠释教义的主动选择。
“应真”即“罗汉”,此题材在吴彬的一生中画过许多,《秘殿珠林》著录五件。纵观传世吴彬罗汉作品,此卷《十八应真图》在构思上最为“奇绝”!此卷置景灵异古奥,充满奇幻色彩。罗汉或坐于石床、或立于水上,或驾乘于怪兽,或相互清谈,吴彬着力于叙事情节的表现,并使每一位罗汉都各具特色。卷首为一似龙非龙的苍麟怪兽躬身作揖,作闻法状。其后为长眉罗汉于石穴之内结跏趺坐,面容安详。托钵罗汉则绘于树间,群鹊围绕来食香积饭。此后所画的罗汉皆具鲜明个性,御鹤翩然而至者、手持念珠静默者、栖岩话禅机者,驾兽而行者。如布袋罗汉的表现颇为生动,面部表情诙谐,双臂下垂,衣裾飘动,袒胸露脐,身边有一伺童跟随,肩挑禅杖和口袋跟随其后。纵观人物在造型上的处理,吴彬将线条的运用置于首位,与其它人物画的线条有着较大的不同。除流畅连绵以外,对衣褶的处理更像是借鉴了石刻造像在线条上的表现,多有转折,有个别之处较繁琐,使之在视觉上疏密有致。值得关注的是,此卷中吴彬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相关的联系,极大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山石的皴法古拙,树木盘根错节,点线交错加以晕染。十八应真的图像自唐宋以来已经本土化,此卷中吴彬对应真的表现即有这方面的特点。有所不同的是,吴彬笔下兼具文人趣味和奇幻的色彩。
卷末吴彬的题款“乙卯春日写于绣佛居”,“乙卯”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关于吴彬的生卒,目前学界尚有不同的推断。高居翰认为其活动的时间大约在1583-1626年之间,《晚明变形主义画家作品展》则推断在1590-1643年间,此外还有其它的推测。目前已知的吴彬人物画作最早的是《十六应真图》,作于1591年。与此卷在风格上十分接近的《画愣严二十五圆通册》虽无年款,但台北故宫博物院陈韵如考证创作年代大约在1617-1620年之间。
吴彬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拍卖会的极为少见,1989年12月纽约苏富比曾推出吴彬的《宕壑奇姿图卷》,以121万美元成交。2009年春拍中吴彬《临李公麟画罗汉》卷现身国内拍场,落槌价为4480万元人民币。

 

 

著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卷三《秘殿珠林续编》,第155页,北京出版社,2003,
出版:《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书画选集》图版38-41,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

 

题识: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海诲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难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宜。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印文:曾巩再拜
鉴藏印:项元汴(1525-1590):项元汴印、墨林山人、项子京家珍藏、得密、项墨林鉴赏章、檇李项氏家宝玩
安歧(1683-1742):仪周鉴赏、翰墨林鉴定章
张珩(1915-1963):张珩私印
曾燠(1759-1830):盱江曾氏珍藏书画印
张文魁:涵卢鉴藏、张氏涵卢珍藏、张文魁
费念慈:(1855-1905):西蠡蕃定
王芑孙:(1755-1817):芑孙
何良俊(1506-1573):清森阁书画印
其它:源来、闻岳心赏、天泉阁、宫保、无恙

展览: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书画展,故宫博物院,2002年5月;
说明:此件作品是书写在宋代印刷书籍纸张的背面。
注:竞拍本件拍品请提前与我公司财务部联系,办理指定号牌。此帖中说:“跧处穷徼,日迷汩于吏职之冗”。又说:“去受代之期,虽云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那当然是在外任上所书。考曾氏曾通判越州(今逝江绍兴),后来又知福州,两处离汴京多很远,而且都近海边,都可以说是“穷徼”。据《乾隆福州志,卷三一,职官四》曾氏知福州在熙宁十月八日到任,——“以度知员外郎龙图阁知”。到次年(元丰元年)十二月,就由孙觉接任,可知本传中所谓“过阙,神宗召见,留判三班院”,就是在那一年,是没有满“受代之期”就去职的。因此我以为这封信该在通判越州任上所写。时间应在熙宁十年之前《绍兴府志》说他通判越州在元丰中,那是错误的)曾氏大约五十余岁。“运勾”当是“发运司管勾文字”的简称。无党不知何许人,待考。(徐邦达,选自《古代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书法》)

著录:1.(清)吴升撰《大观录》卷四。
2.(清)佚名著《装饰偶记》卷六。
3.(清)安岐撰《墨缘汇观·法书》卷上。
4.(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九四。
5.徐邦达(1911-)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第191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
6.徐邦达(1911-)《徐邦达集》(卷二),第269页,紫禁城出版社,2005。
7.朱家溍编《历代著录法书目》,第266页,紫禁城出版社,1997。
8.郑银淑著《项元汴之书画收藏与艺术》,文史出版社(台湾)。
出版:《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书画选集》图版1,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作者:js20268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