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

神思超然     刘晓林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
刘晓林

在造型艺术(甚至包括文学艺术)上,我们应该遵循“以形写神”还是“以神写形”?“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能不能统一?“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孰优孰劣?关于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的问题有人提过,直到现在还困扰着不少的艺术工作者。今天我想尽力来揭开二者各自的合理与玄机,进而解开二者之间的相互依附,最终申明二者的终极所在。

何为形神?精义烦琐,概略简洁:形示外,神示内:换言,形为阐述、表达物象的载体,神为载体所隐含、传达出的核心与想象。形与神在艺术中都不可缺,无形则神无所寄,无神则形无所言。如上可以说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形神,而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中的“形神”则并非是通常我们所认为形神的完全拷贝。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都是我们人类为了表达所需而造的省略之语,凡省略之语当有细节隐藏。以形写神之意:我们通过对物象形体的最大限度的精确描摹来”写“出它的内蕴风神,也就是说此处的“形”非仅限外在形体,也意指外在形体之肖(像)。而以神写形呢?我们通过对物象整体的特征记忆、综合、深化、挖掘等来决定所采取以何种方式对其外形的传达。也就是说,此处的“形”对物象外在形体之肖(像)的意思已经做了淡化处理。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中的“神”究竟又是指什么呢?一般认为是指艺术创作者笔下之物的核心、本质,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因为一切人类所创造出的艺术(尤其是杰出、伟大的艺术)一定将人类自身的情感与灵魂融于其中才是,于是我们有理由这样来想:“神”既包括客观物象“内”,也包括主观创作者的“内”——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要发生碰撞、激荡、溶解、合一。
 
根据现有的可知资料,“以形写神”最早出于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顾氏云:“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顾氏在此做的强调之论,我们在状物时不应仅追求外在形象的“似”,还应追求本原内在的“一”。凭心而论,如果艺术工作者对物象的“形”真正做到了毫发毕现的逼真反映,“神”会自然出来。事实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形似”呢?现实中为了求形似而形似的“形”是很难与物象的自然之“形”接近的,更不用说什么约略做等了!求形似而形似的“形”即使得到了又有何益呢?“形”得而失格调、失气韵、失神采、形如枯槁而已!“以形写神”的提出在整个艺术史上有其重大的意义,它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通常说来,形的“完美塑造”是生发出神的基础。之如机器的零部件,优秀的部分方有组合出优秀整体的可能。但也有例外,艺术家对于客观物象的描摹非常到位,而“神”依然不出。为什么?造型艺术对细节把握的要求非常之高,任一局部的塑造稍有差池便会导致整个画面的轰然坍塌,还谈什么“神”呢?这一点即是包括《溪山行旅图》、《八十七神仙卷》、《蒙娜丽莎》等世界名著无法重现的根本原因。
 
要之,“以形写神”在绝对意义上是正确的。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形可以写神,形也可以令神失去。
 
关于“以神写形”可能早就有人注意到或提到,而在中国艺术史上公开提到并做了详细阐释、身体力行者当推大艺术家石鲁先生。他谈到:“故我之观物,先神后形,由形而后神,神先入为主,我则沾神而穷形。”上述的提法有如哲学中的三段论:神——形——神,似乎对物象的反映上更为完备。的确,你我在对物象进行状陈时是先记取其轮廓,复注意其构成,终则传其神。这样来看似乎更加符合人之为人的特性,他物的“神”实在是你我的“第一感”而已!或激情、或温顺、或智慧、或愚瞽……难道不是吗?不可否认,如果你我近距离观人赏物时,“神”是可以先入的!远距离观人赏物仍然如此:群山的苍茫、树木的萧疏、寺院的孤寂、都市的喧嚣……这一切在你我没有进入其中时依然可以有“第一感”出现在你我的“头颅”中。先神而后形,由形而后神。以神为主旨来决定“形”的取舍,有目的使“形”为“神”服务,如此创作出的作品自是风神别具。不可否认,“神”在艺术家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多会存在着变化。初始的“神”在你我的灵腹中,而后的“神”因为加入了物象的“形”从而变得或“神全”或“神残”。“神全”或“神残”的结果取决于艺术创作者对艺术、人生、宇宙的感悟、把控与实际的运用能力。“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得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神就如同庐山烟雨浙江潮,前后或一样或不同,不同的可能性实在是大之又大 。
 
要之,“以神写形”也是可以行得通。关键看你我的感知、认识、化解是否到位!否则,再好的灵丹妙药也是枉然!
 
有人认为“以形写神”是造型的基础,“以神写形”是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我认为不尽如此!二者在艺术创作上都有可取之处又都不是万能。“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都能使得形活而神出,关键在于艺术的创造者——人!你是你,我是我。作品中有了“神”是艺术创作中根本的根本,其他都可以被笼罩在“神”中。“但问罗马君到否?何必斤斤辨斧弓。”九天居士所讲,我同意。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