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齐白石对绘画理论的贡献
在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有二位奇人。一位是唐朝的画家张璪,另一位是现代画家齐白石。张璪奇就奇在他只给我们留下了八个字;而齐白石奇就奇在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三句话。张璪的八个字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齐白石留下的三句话是——“太似为之媚俗,不似为之欺世,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张璪就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因为这八个字是中国绘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国绘画理论殿堂的奠基石……而齐白石留下的三句话“太似为之媚俗,不似为之欺世,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此三句话的基础上构建的“三象说”,是纵观绘画全局的重要理论,应该说这正是齐白石对绘画理论的重要贡献。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愈来愈快的前提下,美术理论家们都尝试着寻找一个视点,能够把东、西方的绘画艺术统一在一个理论体系中来研究、来认识……
其实我们知道——绘画是人类“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个过程,无论中国的画家还是外国的画家在描绘、塑造被描绘对象时,只能出现齐白石说的下面三种情况:似,不似,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三象说”——具象,抽象,意象。我们知道色彩领域千变万化的颜色都是由“三原色”演变而来。中、外绘画领域形形色色的画种(指单一艺术形式)也都是由“三象说” 演变而来。
具象(似) |
抽象(不似) |
意象(似与不似之间) | ||||||
工笔(写生) |
现代书法(部分作品) |
大、小写意 | ||||||
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等 |
毕加索(部分作品)等 |
梵高(部分作品)等 | ||||||
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 |
|
达利(部分作品) |
|
毕加索(部分作品)等 |
|
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 | ||
工兼写 |
|
超大写意 |
工兼写 | |||||
从上表可以看到:
具象(似)——包括东方的工笔画,西方的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绘画。等
抽象(不似)——包括东方的现代书法(部分作品),西方的毕加索(部分作品)等。
意象(似与不似之间)——包括东方的大、小写意绘画,西方的梵高(部分作品)等。
另外,东方的工兼写,西方的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绘画都兼有具象与意象的特点。东方的超大写意与毕加索(部分作品)等兼有意象与抽象的特点。西方达利的(部分作品)则兼有具象与抽象的特点。
我们站在“三象说”的视点上,就可以很清析的看清东西方绘画的发展脉络,西方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对人体的研究比东方要深入,如达芬奇就亲自解剖了37个人体;西方的线性透视方法也有独到之处,可以如实的描写现实。(线形透视是指14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学透视的方法,特别是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盖斯帕尔·蒙许所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具有极大的意义,这一方法使人们有可能正确地(虽然是有条件的)描绘任何物体。)。但是艺术毕竟还是艺术,它不是照相机……直到二十世纪初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完全颠覆了西方传统的解剖学与透视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画法。
在东方绘画中,虽然在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上不如西方,但在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核心理论的指导下,东方绘画更重视人的感受,特别是在透视方法上东方绘画就有很丰富的表现方法。例如:东方有一种“近小远大”暨“主大仆小”的透视方法。
这种方法产生于我国晚唐时期的人物画中,由于当时“主大仆小”的社会观念占主导地位,反映在上层建筑的绘画中也必须是“主大仆小”。如:唐人画的“宫乐图”——画面中,围坐在长方桌三面的九个乐人和站在远端的一个乐人,由于其身份地位一样,因此必须把人画的一样大,由于要把人画得一样大,所以长方桌就处理成“近小远大”的透视效果,而站在画面近端的一个仆人,仅管她在画面的最前面,但也只能画得比其他乐人们小一号。
在以后的绘画中,基于这种“主大仆小”的原则,在人物画中一些床、桌子往往就顺理成章的处理成“近小远大”的透视效果,如:南唐雇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床;宋人“槐荫消夏图”的床都处理成“近小远大”的透视效果。这些绘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还有一种散点透视方法。这种方法产生于我国唐、宋时期的山水画中。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数不清的名山、大川——如黄山、卢山、雁荡山、蛾眉山、华山……孕育出的山水画,自然别具特色,它与平原、丘陵等地理环境孕育出的油画截然不同,这种特色表现在透视方法上就是——散点透视方法。
其实散点透视方法是后人用线性透视方法来观察中国山水画时,得出的一种结论。因为中国山水画中的长卷山水画,用一个固定的视点是无法表现的,必须用数个视点才能完成;在一些山水画中,画家在百丈悬崖之上画有二、三个重叠的飞瀑,在飞瀑溅落的山根之下又画有几层叠水,如果你亲身去过卢山三叠泉,你就会知道这些层叠的飞瀑用一个固定的视点是无法表现的,也必须用几个视点才能完成,因此才得出在一些中国山水画中用散点透视方法。
关于西方“近大远小”的线性透视方法,在敦煌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大远小”的透视方法的范例。
从以上事例中完全可以看出中国远在一千多年前,在绘画艺术中至少实际运用着三、四种透视方法,而西方在二十世纪以前,基本上只运用着一种线性透视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三固定(视点、被描绘物体、光源三固定)相传莫奈画池中睡莲时,曾让人挖了一个深坑,这样莫奈在坑中作画时,视点才合适……西方直到毕加索才打破了线性透视的一统天下.
现在,在一些双年展、艺术博览会的作品征集范围中,一般都有:绘画(架上绘画)、雕塑、摄影、多媒体、装置艺术等。“三象说”只适合于研究绘画(架上绘画),对于多媒体、装置艺术等——它们属于综合艺术的范畴,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
总之, 齐白石三句话—— “太似为之媚俗,不似为之欺世,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及在此三句话的基础上构建的“三象说”,是纵观绘画全局的重要理论,是可以把东、西方绘画统一在一个视点下,进行分析,进行研究的契合点,应该说这正是齐白石对绘画理论的重要贡献。
作者:蔺高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