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汝窑研究之误区



)汝窑误区之一:汝窑即清凉寺窑

  
    汝窑是一个窑系,是汝州宋代所有窑口的泛称,而非专指清凉寺窑。前几年,笔者曾先后两次到河南汝州市就汝窑的有关问题进行过考察,并特地请教著名汝瓷研究专家,宋代汝州市周围有有一百多个烧汝瓷的窑口,现已发现的文庙、张公巷窑生产的汝瓷比清凉寺窑生产的还要精美。

     有关科学测定显示,文庙、张公巷窑汝瓷胎釉成分的稳定性、烧制温度的控制、施釉的精细程度及釉面呈色的稳定性,都比清凉寺窑要好。我们去一个离清凉寺窑比较远的古窑址考察,该古窑址现在已是麦地一片,然而笔者仍然有幸捡到了几块具有代表性的汝瓷标本。可见历史上汝州附近制瓷业十分兴旺,可以说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由此可知,汝窑是汝州宋代所有窑口的泛称,而不是专指,是多元而不是一元。汝窑与各窑口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毫无疑问,清凉寺窑是烧制汝瓷的众多窑口之中最好的窑口之一,但不能说,汝窑就是单指清凉寺窑,不能以偏概全。明确此点十分重要,可以避免鉴定判断上带来偏差。须知古代的窑工也会“人才流动”,技术也会传播、转移,各窑口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在胎釉配方、形制、工艺上会各有千秋。假如出土文物或传世品中出现了与清凉寺窑汝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青瓷器,你判定它不是清凉寺窑汝瓷没有问题,但如果要判定它是赝品,则会产生“冤假错案”。我们应该从历史时空的高度和广度来看待汝窑,而不能固守“汝窑即清凉寺窑”的汝窑


误区之二:清凉寺窑即“汝官窑”(或“官汝窑”)
  
    清凉寺窑即“汝官窑”(或“官汝窑”),这一提法是给清凉寺窑“加官”定性。现在很多研究文章、鉴赏文章以及拍卖图录,使用“汝官窑”(或“官汝窑”)这个词比比皆是,显然是不妥的。

    查从宋代至明、清有关历史文献对汝窑的论述,从未出现过“汝官窑”(或“官汝窑”)的记录。尽管汝窑生产的青瓷宋代就已很出名,被选入宫中使用,也戴上了“汝窑为魁”的桂冠,但却从未加封过清凉寺汝窑为“汝官窑”(或“官汝窑”)。它的性质只能说是“贡窑”。从《汝州全志》记载“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幸清河郡王张俊第,进奉汝窑”瓷器十六件的事实,也足以说明汝窑是贡窑。这与宫中“选美”的性质是一样的,民间长得美丽的姑娘虽然被选入宫中当“宫女”,但她的出身家庭却并非“宫家”。

     同样,不能因为清凉寺窑向宫中进贡了一些精美的青瓷,就“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汝官窑”(或“官汝窑”)。假如向宫中进贡过瓷器的窑口可以封为“官窑”,那么越窑、定窑、钧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等一些曾经向宫中进贡过瓷器的窑口,是否也要封为“官窑”呢?

     按说官窑,应是朝廷投资,由专门机构、专职官员进行规划、运筹、管理、设计、监造、检验并严格监控的。其产品只能供皇宫内使用,下臣必须由皇帝赐给方可使用。可我们从未看到过相关的历史资料,证明清凉寺窑是朝廷直接投资管理的“汝官窑”(或“官汝窑”)。
  
    给清凉寺窑定性为“汝官窑”(或“官汝窑”)是上世纪80年代清凉寺窑被发现发掘以后的事,这样给清凉寺窑定性,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都不是严肃、严谨、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不是随便可以任人摆布、梳妆打扮的小姑娘。汝窑就是汝窑,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汝官窑”(或“官汝窑”)。

汝窑研究:胎的烧结程度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被列为宋代官窑之魁首。汝窑瓷器土质细腻,釉色莹润如堆脂,文片缜密,裹足支烧,制作精细,工艺精湛,在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汝官窑的烧造时间只有2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留传下来的汝官窑产品不足100件,大部分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以及日本的某些博物馆中。由于实物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都比较少,人们对汝官窑的真面目知之不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发现后,出土了大量汝官窑的碎片、匣钵、窑具、窑炉、作坊等各种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有关文物考古部门和科学研究单位对此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本人主要从烧造工艺和科学技术的角度对汝官窑的釉色、质感、纹片等主要外观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科学分析。

  胎的烧结程度

  汝官窑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质地疏松,没有很好烧结,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吸水率和气孔率都相当高,大大小小的空洞特别多,有时还可看到断层。这些特征一般用肉眼就能够分辨出来,如果用放大镜或50倍的体视显微镜观察就更加清楚。在观察这些特征的时候,必须采用新打碎的断面而不能采用受泥土污染的断面。

  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汝官窑胎是用高铝黏土配制而成,其含量介于27%~31%之间,助熔剂含量在2.6%~4.9%之间,像这样的高铝质胎,其烧成温度至少要达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但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判断,大多数汝官窑的烧成温度只有1150℃~1220℃,少数有明显流釉现象的产品可达到1250℃。由于实际烧成温度比较低,所以大部分汝窑的胎都没有完全致密化,即使有些釉已过烧的碎片,其胎中仍含有较多的空洞和一定量的开口气孔,胎的断面也没有出现玻璃光泽,说明没有完全致密化。

  与同时期的其他名窑青瓷相比,汝官窑胎的烧结程度明显较差。例如有些致密化程度较高的北宋钧窑胎,虽然也存在少量闭口气孔,但断面上已经出现明显玻璃光泽;大多数临汝窑胎的烧结程度也比汝官窑高。

  汝官窑上述几种断面特征的存在,一方面说明烧成温度不够高,另一方面还说明汝官窑对胎泥的加工并不十分讲究。一般说来,用手工制备出来的胎泥颗粒较粗,而且很难把包裹在其中的气孔和断层完全消除掉,但如精心淘洗并加以陈腐,再经反复揉捻,可以大大减少这些缺陷的存在。

  其实,汝官窑胎要达到完全致密化或接近完全致密化也并非难事,但汝窑工人并没有这样做,其中必有原因。原因之一是汝官窑的釉都是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就会严重流釉;

     原因之二是汝官窑大部分是宫廷陈设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艺术外观上,包括造型、做工、釉色、釉的质感以及纹片等方面。就陈设瓷的整体艺术效果而言,釉比胎更重要,釉色和质感必须做到尽善尽美,而胎没有达到完全致密化关系不大,所以古有“重器不重质”之说。

      当时为了得到玉质感釉的艺术效果,汝窑的工人有意识地使烧成温度偏低,使大部分产品的胎处于不同程度的微生烧状态。说到的“生烧”、“微生烧”、“正烧”、“过烧”都是指釉的烧成状态而不是胎的烧成状态。
目前发现汝窑窑址众多,窑口复杂,
有清凉寺窑址、鲁山段店窑址、文庙窑址、张公巷窑址、大峪东沟汝窑窑址、蟒川汝窑遗址、严和店汝窑窑址、临汝窑等等。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