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一位粉丝的来函看美术教育体制

周光真注:今年春季以来,我先后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宜兴-无锡工艺与技术学院,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地,以及上海国际陶瓷艺术生活博览会,黄山-中国当代陶艺高峰论坛举办了十多次讲座。相信我的讲座内容引起一些争论。一下是一位同学的来信。

 

老师你好:

不好意思,今天想问些专业相关的问题,谁知写了半天才深知自己英文意译水平不好,脑袋里想到的很多意思都不知如何用英文巧妙准确地表达出来,在邮件上写中文你那边怕是乱码,只好写在word里头了。

最近我在研究“中国当代陶瓷艺术30年”,竟无意中不记得哪个网上搜到你的文章,昨天又听了你的讲座,实在忍不住了,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

1:不管是做器皿还是泥塑,尤其是泥塑,老师一直不时强调的是要发挥陶艺材料的特点,言外之意就是泥性,说什么泥塑要和雕塑区别开来、这个作品只能用陶艺的感觉做而用其它材料是做不出来的,所以从本科开始我就一直带着一个很强的理念:尽最大能力去发挥泥性,崇尚简单、纯洁的作品,还要多多参考古代的陶瓷作品(彩陶、宋瓷、唐三彩等等)。难道说这种教学方式有问题吗?我们历届都这么过来的哦。(我认为过分强调陶瓷材料的部分特点-所谓“泥性”是国内陶艺界的通病。周光真注)。

2:我一直渴求及早知道成功陶艺家之所以成功的实际原因(除了勤奋),你认为“成功的陶艺家都可能掌握着一门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和工艺上的绝活”,我很激动,马上分析了一遍相关的陶艺界人物。他们的作品我都能一一背出来了,虽说他们作品都有各自特征,但是要说:有让人为之拍案叫绝的艺术语言?没有吧!有前无古人的工艺绝活?好像更没有吧!

从本科到研究生, 学习陶艺那么长时间了,我最大的感觉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陶艺家就是只能:超级勤奋+多参加展览和比赛,名气出来了就成功了,不知道我的判断对不对?老师不可能有秘密绝活藏起来不告诉我们学生的吧!不少展览现场一眼看过去就是那么回事,参展的都是国内有名气的陶艺家,但是没有哪个人的作品十分的与众不同、十分的眼前一亮哦。难道他们都不是成功陶艺家吗?简单说好了,不知你能不能告诉国内有哪几位掌握了与众不同“绝活”是什么?

3:有一次与一位前辈当代艺术家聊天,我说我研究器皿为主的,但我不希望像以前毕业的师兄师姐那样做这么平凡的东西,所以我现在方向不明确。然后他就说“中国陶艺家做的器皿普遍都太像器皿了”,我问应怎样才能“不象器皿”,他说他不是专攻陶艺,他只是看到问题所在,他不知道。不知周老师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我认为这位艺术家讲到了要点:就是“太像器皿”就是太传统了。周光真注)。

 

一个听过你讲座的陶艺专业的学生

作者:美国周光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