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街边“捡”到《清明上河图》?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11-2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林琳

     本期鉴定: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

  “无论是‘《五牛图》’,还是‘《清明上河图》’,街边小档随时可以‘捡’到,实在令人称奇”,近日,一名资深收藏家发现,广州部分高档住宅区附近多了不少兜售“惊天名古画”的地摊档,竟然也能引来周边部分居民的注意。

  “这些新仿品水平低劣,也能令人上当,重点还是意识问题”,这位收藏家表示,另一方面,即使是普通收藏者也要对新仿做旧的手段有所认识,才能避免不断“吃苍蝇”的情况。

  读者:请问该件作品是不是真品,价值如何?

  鉴定:该件作品(图一)是开门的新仿之作,水平粗劣。在市场流通的古画中,很多都是现代新仿的。随着书画市场的火爆,有的造假者也把目标盯上了中小名家的作品。如图二也是一件典型的新仿品。要仿古画,其途径之一就是做旧,这两件作品的做旧都非常明显。

  做旧目的是让新仿品泛黄

  今年的古画拍卖连连告捷,天价频频夺新高令普通收藏者也把眼光转向高不可攀的古画市场,引发大众对古书画的盲目追求,也给造假者带来商机。有收藏人士宣称,古画资源有限,除藏身于馆藏机构中外,市场中流通的古画大部分是赝品。

  在这些赝品中,大部分是新仿品,只有小部分是旧仿品。新仿品中大多数制作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工艺粗劣者多,也有少量借助高科技手段制作的高仿品。由于古代书画距今年代不同、存放条件不同,因此在纸张或绢上形成的痕迹有所不同,成为鉴定作品年代、真假的主要依据之一。

  新仿者通常为鱼目混珠而做旧,手段通常有四种:烟熏、用茶叶浸泡、使用高锰酸钾浸泡、户外曝晒等。

  做旧者还会挖空心思作小手段,比如把新仿品折出折痕、弄出残破感,甚至养小虫在仿品上咬出小洞。

  不少收藏行家认为,真的古画由于空气腐蚀程度不同,纸张上新旧自然结合,泛黄自然,并与墨色自然渗透;而做旧的新仿品整体泛黄,泛黄与墨色分离。

  朱万章认为,收藏者辨别一件作品新旧之前,更重要的是看风格,如果只以新旧和作者名头作为鉴定标准,当然会误入陷阱。因此收藏者要重视学习。

  旧仿高水平作品也有价值

  旧仿与新仿、做旧不同。比如与文征明同时代的画家在当时仿作的文征明作品,虽然同样是仿品,但由于其历史性和艺术性,又属于另外一个范畴。

  由于该名仿作者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其作品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往往也被认可,并因为年代久远而价值不菲。而新仿做旧的一般不具有收藏价值。

作者:朱万章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