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创造、虚构与欺骗

艺术创造、虚构与欺骗

 

今天画着画着,停了下来,有些感慨,突然觉得艺术家应算是人类之中的一小撮可爱的“骗子”。

 

艺术创造无疑地是一种虚构,但如果虚构得不“好”,那就一定不成立,不是真的作品,甚至不算作品。如果虚构的“好”,这种虚假就变成真的作品,弄假可以成真,以自身的一种主观虚构去营造一种被更多人接受的现实,这就是所谓艺术家世俗层面的成功。

 

艺术创作从一个创造者个体通往被更多人接受的世俗的成功的路途上,也有着和创作作品一样的创造过程,那就是弄假成真的过程。

 

做作品也好、世俗上的成功也好都是弄假成真的过程,那么,有什么内在的成功机制么?

弄假成真,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欺骗”。这种“欺骗”和真诚、诚实有冲突么?

 

看来艺术虚构的“欺骗”不一定是一个贬义词,人们喜欢被欺骗,和虚假的作品去产生共鸣、被虚假的画面感染,人们花钱去迎接这些欺骗,去寻找这些欺骗,都想在“好”的作品面前被骗的再深一点。这是个多有趣、让人匪夷所思的世界啊,已经不敢再想下去了。

 

隐约记得一个电视记录片,是采访当初马云为了他的中国互联网之梦创业之时的情形,连报道他的记者都说他像个骗子似得,那时的马云,一切的根底不过是他的内在信念,展现这个信念真实性的任何东西都未呈现出来,任何人都可以说他是个骗子,而他在那时的表情言语也的确不像后来成功后讲话时的沉稳与坚定。

怎么理解这种“欺骗”呢?看来这是一个对自己内心的诚实的问题,当事人的诚实是对内在而言的,内心的判断、明辨、确信与坚持,能够影响别人接受“欺骗”,是弄假成真的一个关键。

 

弄假成真的另一个关键,是“骗亦有道”。绘画、雕塑、小说等等艺术作品能成功地进行虚构与欺骗,这里面的“道”经常被描绘为“打动人心”,虚假的,而且明知是虚假的怎么就能打动人心了呢?所以,虽然是假的,但却要有真的味道,要假的极致,假的超越了真实,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满足人们心中隐秘不宣的或感触感概或心中的梦想祈愿,一切心中有,却还没有表达表现的主观的东西。

到此,又觉得那些真的“骗子”,其实就是不懂“道”的人,万物有序、万事有理,最终乱来不能成功不能长久。

 

也许艺术家是凭着虚构与“欺骗”,靠着敏感敏锐,以充满美的、玩耍的、夸张的、有趣的、个性加工的方式替自己的同类表达其丰富内心世界的一小撮人。是人类之中的一小撮可爱的“骗子”。

 

 

舞墨

作者:沙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