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宋季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而宋季丁这个名字连同他的作品在艺术界正越来越被关注,和他生前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这让人想到古今中外一些一流艺术家生前寂寞身后热闹的现象,是人们的认知水平总是要慢一拍才能抵达?还是社会接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必然过程?
宋季丁先生,出生于杭州西子湖滨、西泠桥畔的宋庄,时人称宋家为宋半城,是一个大家族,开饭时由专人摇铃。祖父好收藏,特别富藏秦汉砖瓦和碑拓,先生自小耳濡目染,出于天性,终日浸淫篆刻书法间。然而世事多变,五十年代初定居苏州后,生活拮据坎坷,六十年代又雪上加霜,患眼疾剜去一目,此后自号“一目”、“一目翁”、常用印“一目不朽”。穷愁潦倒中,书法、篆刻更是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成了他的避难所,至一九八八年,在病痛的折磨中,在绝望中结束了生命。他七十年代书写的这幅鲁迅先生诗句“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字如其人,从宋季丁先生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大致能够看到他的生命历程的印迹。我们不禁要问,是苦难成就了他的艺术呢?抑或是他天生的艺术气质导致了他的不幸人生?他的作品,如王歌之先生所言,是一杯“酽茶,苦涩而芳冽”。
看他的线条,用“润含春雨,燥裂秋风”来形容如何?润处温婉圆泽,翩翩自得,蓄墨虽多,却不肥不腻,盎然溢出,中边俱酣,是一种很内敛的劲健,不张扬,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百草复苏,大地的勃勃生机蓄而待发;燥处不多,如“间”、“卒”、“独”中的几笔,虽几笔,却有崩岩裂壁,石破天惊之感,笔虽枯神却腴,线似断意还连;那“余一卒”的“一”字,虽然很细,却不孱弱,正如古人所形容仿佛是“勒”出来的,牵缰勒马,体现了一种势和力。
宋先生平时最喜临写秦量诏版、汉《大开通褒斜道刻石》、晋《爨宝子碑》等,且是意临,融进了自己的意趣。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出浓浓的金石气息,刀削斧凿,枯涩逆进,章法自然变化,在不平衡中取得了整体谐调的美感。
转载自郁岚的博客
作者:fgp1105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