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宋季丁和他的书法

宋季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而宋季丁这个名字连同他的作品在艺术界正越来越被关注,和他生前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这让人想到古今中外一些一流艺术家生前寂寞身后热闹的现象,是人们的认知水平总是要慢一拍才能抵达?还是社会接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必然过程?

   

宋季丁先生,出生于杭州西子湖滨、西泠桥畔的宋庄,时人称宋家为宋半城,是一个大家族,开饭时由专人摇铃。祖父好收藏,特别富藏秦汉砖瓦和碑拓,先生自小耳濡目染,出于天性,终日浸淫篆刻书法间。然而世事多变,五十年代定居苏州后,生活拮据坎坷,六十年代又雪上加霜,患眼疾剜去一目,此后自号“一目”、“一目翁”、常用印“一目不朽”。穷愁潦倒中,书法、篆刻更是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成了他的避难所,至一九八八年,在病痛的折磨中,在绝望中结束了生命。他七十年代书写的这幅鲁迅先生诗句“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隶书联,可以说也是他当时心境、处境的写照。

字如其人,从宋季丁先生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大致能够看到他的生命历程的印迹。我们不禁要问,是苦难成就了他的艺术呢?抑或是他天生的艺术气质导致了他的不幸人生?他的作品,如王歌之先生所言,是一杯“酽茶,苦涩而芳冽”。

    字如其人,传达了作者对人生对艺术的独特体验和颖悟。它虽意苦却天真,险绝而坦然,凝练又疏朗。越看越感觉它流溢出万象之美,让人心有所动,不管触动的是什么吧 

    书法是以线条来表现的。作者通过线条来构架作品,通过线条来体现情感世界。这线条是会说话的,是有色彩的。一幅书法作品,它传达给人的感觉可以是雅的,也可以是俗的;可以是质实的,也可以是空灵的,全由线条说话。看一幅书法作品就如看一幅画,或者反过来说,我们看宋季丁先生的书法作品,就像是在读画,是一幅画的升华。

      看得出,宋先生在写这幅字前,不是“成竹在胸”,写完之后,却是浑朴天成。他甚至没有考虑到留出落款的位子,那又何妨?兴来而为,已经意在笔先,整幅作品不雕不琢,不花不哨,布衣素褐更显生动气韵,真美人。

看他的线条,用“润含春雨,燥裂秋风”来形容如何?润处温婉圆泽,翩翩自得,蓄墨虽多,却不肥不腻,盎然溢出,中边俱酣,是一种很内敛的劲健,不张扬,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百草复苏,大地的勃勃生机蓄而待发;燥处不多,如“间”、“卒”、“独”中的几笔,虽几笔,却有崩岩裂壁,石破天惊之感,笔虽枯神却腴,线似断意还连;那“余一卒”的“一”字,虽然很细,不孱弱,正如古人所形容仿佛是“勒”出来的,牵缰勒马,体现了一种势和力。

宋先生平时最喜临写秦量诏版、汉《大开通褒斜道刻石》、晋《爨宝子碑》等,且是意临,融进了自己的意趣。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出浓浓的金石气息,刀削斧凿,枯涩逆进,章法自然变化,在不平衡中取得了整体谐的美感。

    窗外有树有花草,窗内有宋季丁,也是目悦情驰,不亦乐乎?

转载自郁岚的博客

作者:fgp1105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