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ARTCUN.COM:这样一个书法与水墨画一起展的展览,您和徐青老师是如何会想办这样一个独特的展览呢?
方建勋:我和徐青认识一年多,感觉两个人很投缘。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玩的时候,我说,咱两个一起办个展览玩一玩吧!我们那时候想展油画和书法的话,两者里面相差太大了,徐青就说我本来就对水墨也挺有兴趣的,我也一直想尝试用水墨这种方式,所以他就集中一段时间做了这个水墨画的莲语系列。其实徐青以前是不画水墨的,为了这个展览才尝试用水墨的。
ARTCUN.COM:您觉得您和徐青老师的水墨作品之间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方建勋:书法和水墨画之间用的工具本来就是很接近的,但能不能摆在一起是很难说的,需要有精神上的一致在里边才行。我和徐青两人思想上都有点崇尚唯美,我曾经看过徐老师的作品,我很欣赏他油画中所体现出的意境。我在我的书法上也一直努力在追求意境上的东西,也就是超脱笔墨、书法、汉字等这些视觉上可见的东西,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和意境上的东西。这是徐老师追求的,而这也是我所追求的。所以说两个人作品中的所追求的意境是我们之间最大的共通点,也是两个人能够本办这个展览的根本原因所在。
ARTCUN.COM:您和徐青老师在布展两人作品的时候是怎么考虑去摆放两个艺术样式不一样的作品的呢?
方建勋:本来我们是想着把两人的作品穿插起来挂的,也就是他一幅画我一副字的,但那样摆放感觉太乱了,而且烘托不出氛围来。所以我们想不如从中间分开,他挂一边我挂一边,两人的作品能够各自营造半个空间,这样两人的作品就既独立又能两边辉映起来。其实我还有一些大幅的作品由于展场的层高不够出不来效果,所以就没挂。但能够展出这种效果我已经很满意了。
ARTCUN.COM:这个展览的主题取名为“秋收冬藏”,您能说一下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呢?
方建勋:秋冬收藏是来自于《千字文》,它开头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北方的农民都有地窖,他们会把秋天收获的东西就放在地窖里藏着,冬天再慢慢的吃,刚好现在是秋收和冬藏的季节,我就是想把自己十二年来藏的作品拿出来展出一下,其中包含了我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法状态,让人感觉更丰富多彩,就没那么单调了。
ARTCUN.COM:您能谈一下您的书法之路上不同时期的感悟吗?
方建勋:我家在浙江,我在浙江上完师范,然后在浙西的村小做老师。后来到南京艺术学院学习书法。在到南艺之前,书法一直是我的业余爱好而已。进了南京艺术学院之后,接受了正规的科班训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业余和专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于古人的理解。怎样判断一个书法家对古人是否真正的理解,就是要看对古人的笔法是否理解。我们知道,剑有剑法,刀有刀法,枪有枪法,京剧有唱腔,它们都是有程式化的东西在里面,书法中程式化的东西就是笔法。如果对笔法不理解的话就是书法的门外汉,就只能玩玩形式而已,而不能深入到古人的精神层面上去,不过,真正的书法家就是既要程式又要脱离程式。为了理解古人的笔法,我进行了大量的临摹。
后来我又读了书法研究生,就开始想怎样走自己的一条路呢?所以就稍加注入了一些自己的东西,但还没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在读研究生期间,我还在一直思考为什么以前的文人别的东西都可以放弃,为什么就是不会放弃书法,就像弘一法师他放弃了绘画放弃了一切就是没有放弃书法,所以我就考虑书法与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我的研究生论文《书势研究》也与此相关。
在读研究生之前是不加选择的去临摹,这是泛、博的阶段。读了研究生后又是一个阶段,我开始深入到某一家,主要是收在淳化阁帖里王羲之的尺牍,每天临,尽量把它吃透些。研究生毕业以后转向临摹王献之书法。毕业以后到了苏州来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北大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我开始读中国的古典哲学,读了几年,对书法的艺术精神有了较为宏观角度。现在北大读博士,在我的导师朱良志先生的言传身教下逐渐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艺术中非常微妙的东西。我还集中精力读了一些中国美学理论的书,读过之后就对古人的书论开始搞明白了一点,之前头脑中不理解的,现在逐渐明了,这样反过来又提高了我的书法创作实践。
作者:中国艺术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